广西26岁男子用射钉枪残忍射杀邻居夫妻,却被判死缓,网友炸锅
发布时间:2025-09-18 11:08 浏览量:13
2023年底,广西来宾市一起邻里命案打破了村庄的平静,两年后,案件因一审判决引发的争议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凶手因迷信幻想行凶,一审获判死缓,被害人家属质疑、检察院抗诉,这场牵动人心的案件,二审将于2025年9月23日在来宾市兴宾区人民法院开庭。
据2025年9月18日的报道称,2023年12月4日上午10时许,26岁的何某某携带两支已上弹的改装射钉枪,走进了邻居何某本、黄某玉夫妇家中。两家仅一墙之隔,还是未出五服的同宗亲戚,多名证人及一审判决书均证实,双方此前并无矛盾。何某某此举,源于他长期的病态幻想——因患有精神分裂症,他认定这对六旬老人在自家附近“作法摆阵”,导致自己严重失眠,这种毫无根据的迷信念头,最终驱使他走向极端。进入屋内后,他直接朝两位老人头部开枪,致二人当场死亡。
作案前,何某某已有明确预谋。2023年9月至11月,他陆续购买射钉枪、空包弹、钢管和钢珠,自行加工焊接,将装修用的普通射钉枪改造成可发射钢珠的枪支。案发前,他还专门踩点,确认两位老人均在家中才动手。作案后,他并未慌乱,而是冷静地用受害人家中的黄色编织袋包裹枪支,驾驶受害人的电动车离开,将枪支藏匿在寺山镇一村庄内,随后关闭了受害人家的房门和院门。次日,在他的指认下,公安机关查获了这两支改装枪,经鉴定,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对枪支的界定。
何某某的过往也并非毫无波澜。他初中文化,无业,17岁时曾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当时砍断了同村人两根肋骨,一审判决书对这一犯罪记录予以确认;另有被害人家属反映,他还曾在缅甸砍伤过同乡。而在案发前二十天左右,已有村民察觉他状态异常,觉得他“有点呆滞”,还听闻其他村民议论他“精神不太正常”,村民随后将情况告知其叔叔,其叔叔又转达给何某某的父亲。何某某的父亲证实,案发前十几天,不仅听说儿子常梦见有人“整蛊”村子、还去垃圾堆捡骨头,更亲眼看到儿子在家中把玩一支四五十厘米长的枪状物,只是当时未及时制止。
2025年3月底,来宾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认定何某某犯故意杀人罪、非法制造枪支罪。但结合北京某司法鉴定所出具的鉴定意见——何某某作案时患有精神分裂症,辨认和控制能力削弱,属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人,同时认定其具有自首情节,最终判处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这份判决并未让案件尘埃落定。被害人家属明确表示不服,儿媳梁女士提出多项质疑:何某某父母无精神疾病遗传史,其本人此前也无精神病史和就医记录,作案前踩点、作案时瞄准要害、作案后处理现场、藏匿凶器的一系列行为,逻辑清晰且计划性强,完全不符合精神病人发病期的表现;更关键的是,何某某先后经历三次司法鉴定,前两次结论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第三次却改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结果不一致让家属难以接受。对于“自首情节”,家属同样不认可,称何某某作案后曾在公安局门口徘徊犹豫,并未直接投案,而是先去开房、买酒买刀自杀未遂,直到次日10时许才报警,这与主动投案的情形存在明显差异。
家属的质疑得到了检察机关的回应。2025年4月16日,来宾市人民检察院向广西高院提起抗诉,明确指出一审量刑不当,认为何某某的犯罪情节恶劣,应当判处死刑立即执行。2025年9月17日,被害人家属从法院收到传票,确认该案二审定于2025年9月23日开庭。
案件引发的讨论在网络上持续发酵,网友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判决的看法。有网友聚焦何某某作案的计划性,“有预谋的杀人,选择要害部位确保一枪毙命,事后冷静处理现场、隐藏工具,思维敏捷,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特征,故意杀害两人理应死刑立即执行”;
也有网友质疑精神鉴定的作用,“精神病不该成为犯罪者的万能钥匙,如果精神病人需要脱罪,那监管人就该担同等刑责”“初中文化不是文盲,他大概率知道精神病能影响判决,现在有些人为了脱罪会借精神病之名乱为”;
针对“自首情节”,有网友直言“这种投案就是耍无赖,要是杀人后投案就能减罪,谁还会畏惧法律?故意杀人就该立即执行”;还有网友从法律和社会危害角度发声,“非法改装枪支加持枪杀两人,都是重罪,判死缓说不过去”“精神病人犯罪更要谨慎,这类人社会危害性大,放出来可能再作恶,法律条文也该考虑修改,不能让恶性犯罪者借病脱责”;也有网友提及司法公信力,“基层法院一审常引非议,希望二审能公平公正”“法官判案要依法,要是重罪轻判,难道不用担责?”
此案的核心争议,始终围绕精神鉴定的严谨性与自首认定的准确性。故意剥夺两条无辜生命,且涉及非法制枪,犯罪情节已然恶劣。精神疾病不应成为恶性犯罪的“免死牌”,鉴定过程需公开透明,让结论经得起推敲;自首的认定也应严格依据法律标准,避免因程序模糊引发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期待二审法院能查清全部事实,作出既符合法理精神、又契合社会公平期待的判决,既告慰逝者,也让公众感受到司法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正义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