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病老人被要求到银行取钱:死在规定里的老人,打疼了谁的脸?
发布时间:2025-05-15 21:21 浏览量:9
2025年5月14日下午4点,湖南株洲田心支行的大厅。
一位62岁的重病老人,被家人用轮椅推至银行柜台。
糖尿病、半身不遂、骨折未愈,这些字眼叠加在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身上,本应是医院病床前的紧急救治场景,却成了银行窗口前的人脸识别拉锯战。
密码输入错误三次后,银行要求“必须本人到场”——尽管家属多次说明老人病情危重,尽管农业银行客服明确表示“特殊情况无需本人到场”。
从下午4点到银行下班,老人因反应迟缓无法通过人脸识别,最终倒在银行门口。
监控画面里,老人头颅无力地歪向一侧,银行员工仍按部就班执行着“规定动作”。
5月15日,银行公告里的“沉痛哀悼”与家属口中的“态度不积极”形成刺眼对照,这场生死时速的赛跑,最终被制度的铁栅拦在了人性化的门外。
银行的金库需要铁门,但服务窗口不该装上铁栅。
当“保障资金安全”成为拒绝特事特办的万能盾牌时,我们不得不问:
那些白纸黑字的制度,究竟是为保护储户,还是为规避银行责任?
山西银行早将上门服务纳入常规流程,工商银行温州分行明文规定特殊群体可申请绿色通道。
同一片蓝天下,为何株洲农行的服务制度是密不透风的铜墙铁壁。
更荒诞的一幕,发生在老人去世后,家属居然可以取款了。
这种成功取款,是特事特办,还是良心发现?
这暴露出某些银行的双重逻辑——
活人受困于制度,死人反而享受便利。
当服务标准沦为免责条款,当防范风险异化为见死不救,这样的服务早已背离初心。
“必须本人到场”六个字,在监控录像前显得格外讽刺。
家属推着轮椅上的老人前来,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本人证明”。
但银行员工仍执着于电子设备的冰冷验证。
人脸识别系统闪动的红光里,照见的不是技术漏洞,而是人性黑洞。
涉事银行并非没有应急预案。
客服明确告知可上门服务,系统里存着绿色通道的操作指南。
但基层员工选择最“安全”的方式——严格遵守流程,哪怕代价是条人命。
这种“合规”背后,是怕担责的畏缩,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冷漠,更是将规则凌驾于生命之上的官僚习气。
当服务者把“不犯错”看得比“救人命”更重要时,每一个步骤都成了杀人的钝刀。
这场悲剧最痛心的启示在于:
所有环节都在“照章办事”,却合力酿成最坏结果。
银行员工没违反操作手册,家属履行了全部程序,技术系统严格按标准运行——
但就是没人愿意做那个“掀开手册看一眼人性”的人。
我们需要的不是推翻制度,而是让制度长出温度。
北京早在2020年就要求金融机构“不为难老年客户”,94岁老人被抬着人脸识别的事件,本该成为前车之鉴。
银行完全可以在客户首次申办业务时登记紧急联系人,在系统里标注特殊客户信息,在监控探头旁多放把急救椅。
这些改进不需要高科技,只需要把“人”字写得比“规”字稍大些。
此次事件,击碎了两个幻觉:
一,认为技术进步必然带来服务提升;
二,相信严丝合缝的制度能解决所有问题。
当AI客服替代了人工关怀,当电子眼取代了人眼观察,金融服务正在变得精准而冰冷。
存款数据在云端流转,但人性的温度永远需要地面传递。
我们期待的不只是株洲农行的个案解决,更是整个行业服务逻辑的重构——
规则该是兜底的安全网,而非封喉的绞索。
毕竟,再精确的人脸识别,也识别不出垂危生命的最后诉求;
再严密的操作流程,也抵不过一颗为用户着想的真心。
- 上一篇:老人头皮具进入大洋百货、新世纪、王府井等多商场
- 下一篇:城市变奏曲 (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