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的修养(635)到底谁养老

发布时间:2025-08-15 05:40  浏览量:2

每日往返在家和医院之间,待一会儿,再回去到超市买了东西,再回家煮饭,下午一般就不去医院了。

黄老师在医院待到快中午才离开,跟大哥和小丫打个照面,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话说。

该说的都说了,说多了大家都焦虑,老太太也不好受,一说起来出院之后的事儿,她就眼泪汪汪。

大家都在的时候,孔阿姨就有了空闲,她和赵慧萍蹲在医院走廊里聊天。

跟老太太一个病房另一张床上,住着一个六十多岁的女老人,甲状腺癌病,手术后恢复期,肺部感染在住院打针。

她身边一直都没有家属,孔阿姨说:“没有人照顾她的,只有她一个人在。”

老人头婚一儿一女,都已经成家了,她五十多岁,老伴心脏病去世,两年后再嫁,儿女都断了来往。

过了几年好日子,查出来癌症,手术之后,后老伴儿就去给人家儿子带孙子去了,对她也是不管不顾。

现在缠绵病榻,用自己的医保和退休金自己治疗,过一天算一天。

孔阿姨说,“她很乐观,总是跟老太太说,儿女对你孝顺,你老是哭啥?活一天乐呵一天,活一天算一天。”

赵慧萍说:“在医院里哪里有什么好过的,都是一屁股事儿,你说都五十多岁了,为啥还要结婚啊,还跟儿女反目成仇了。”

孔阿姨说:“各人想法不同吧,老太太的小女儿昨天下午跟我说,黄老师不体谅她,说她外甥有本事 ,是北京的大领导,说黄老师和莫局长退休金得有两万块,还要跟她算清楚,说亲姊妹也不行,谈钱就跟陌生人一样。”

赵慧萍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老板还不为她着想啊,那啥样才是为她着想,真是不知足,你像医药费啊,找阿姨的费用,各种都应该平分,这样就不会不知足了,做的再多,别人不领情不是白搭。”

孔阿姨笑着说:“我们两个好八卦,不过真的蛮气人的。”

赵慧萍也笑了,“是的,皇上不急,急死太监,其实她们真的还不如把人送到养老院去,听说现在的养老院高级的很。”

孔阿姨说:“条件再好,老年人都是不愿意去养老院的。”

赵慧萍说:“听说有五星级养老院啊,为啥不愿意去,都是老年人,不是还可以在一起说说话,我觉得我老了,没地方去,就干脆养老院,活的体面点儿。”

孔阿姨说:“体面不体面另说,不是有新闻报导养老院虐待老人的,当然这是个例,我刚入这一行的时候,在养老院实习过一个月,真的跟幼儿园一样的,吃饭,睡觉,遛弯儿,看电视都是有时间的,而且吃饭时候,都是一盘一盘给打好的,不允许挑三拣四的,群居生活,啥样的人都有,矛盾也很多,老人们也有小圈子,搁谁谁愿意去呀,那幼儿园的小朋友不是还要哭半个月呢。”

赵慧萍说:“那像老太太这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呢?”

孔阿姨说:“有专门的护工啊,养老院的钱是一码,护工是另外的,还有就医呀都是格外的,费用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承担的。”

赵慧萍站起身感叹道:“人家子女这样的生活条件要是养不起一个老人,我们到时候只能端碗去要饭。”

孔阿姨也站起来活动了一下腿说:“现在要饭也没有地方要去,真的太难了。”

老太太打完针到下午了,小海今天过来,给老太太带了老母鸡汤和牛奶棒,鸡汤丈母娘做的,牛奶棒街上买的。

他给黄老师打电话说要来医院,所以赵慧萍她们回去的晚。

小海把鸡汤桶放下,跟大哥和小丫打了招呼说:“大姑,俺姑父没来吗?我找他有点儿事儿。”

黄老师说:“没来,他上午去找朋友办事儿了,你找他干啥?直接给他打电话。”

小海说:“我以为你们都在医院,那我一会儿跟你一起走吧,我今天休息了。”

小丫说:“下海你干啥呢这么忙,你奶奶住院几天了,想着你消失了呢。”

小海说:“那天我请假把我奶送到这儿,我这几天下班加班补时间呢,也忙。”

小丫酸溜溜的说:“忙点儿好呀,你和你哥现在多出息,二哥要是还在,该多高兴啊。”

没人搭这个话茬,黄老师说:“那我们走吧,小赵回去还得煮饭。”

小海说:“那让赵阿姨开车先走,我们俩慢慢回去。”

赵慧萍开车回去,今天有点儿晚,还有小海,多一个人,得多两个菜。

莫局长窝在沙发上看一本近代史,他还像很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看见她回来,摘掉眼镜问:“你阿姨呢?”

赵慧萍说:“她坐小海的车,我先回来准备午饭。”

莫局长站起身,又一屁股坐下了,半天没有站起来。

赵慧萍问:“您没事儿吧。”

莫局长说:“坐的太久了,猛的站起来有点儿晕。”

小海来找莫局长也是托关系来了,他每次来都不空手,这次来恰逢端午,拿了一篮子粽子,一提两瓶好酒,还有一盒一看就价值不菲的茶叶。

莫局长说:“都是自己孩子,你能来,你大姑就很开心了,拿啥东西,走了还带走,我现在都不喝酒了。”

小海说:“姑父,这是我的心意,不值啥。”

黄老师给小海倒了水说:“这孩子就是路数稠,他找你有事儿呢。”

莫局长笑着说:“你找我有事儿,直接跟你大姑说就行了,还用跟我说?来来,坐,啥事儿啊?”

小海他老婆在一个单位干活儿,劳务派遣,今年要转正一批,交五险一金。

小海的意思是劳务派遣毕竟是临时工,只交四险,没有公积金,但硕硕妈,还有的条件有点儿够不上,想让莫局长给活动活动。

中国人办事儿,大多喜欢找熟人,活动活动,家里有个有人脉的亲戚,就是莫局长。

大海的事情也就刚了,吃午饭的时候,小海跟黄老师和莫局长还聊起这事儿了。

大海她老婆小鸽跟涉事学生家长达成了和解,各自负担了住院费用,各自付各自的责任。

但是小鸽丢了工作。

莫局长说:“闹那么大,最后还是一笔糊涂账,小幼儿园,真是不行。”

小海说:“没办法,我嫂子,还有硕硕妈妈,都是一样的,给别人打工,就得低头,劳务派遣在单位也是很尴尬。”

莫局长问:“她们单位归哪里管?”

小海说了个单位,莫局长问,“现在是不是梁红管着呢?”

小海说:“对,总公司是她。”

然后他说:“我们主要是考虑社保也交了好几年了,在哪里也干的不错,工龄也符合,就是学历卡了一点儿,姑父您帮着问问,能行就行,不能行,也算是各方面努力的,就业不遗憾了。”

莫局长说:“那肯定,能帮忙我一定会帮,你在你大姑这儿,跟定坤一个样,甚至比定坤还亲,冲着黄老师,这忙我也得帮啊。”

小海是懂人情世故的,他拿出两沓现金说:“这个不是给你的姑父,这个是让你跑事儿的,现在,小孩子当个班干部,还得有点儿表示,您这出去吃个饭啥的,我不能再让您贴钱啊。”

莫局长说:“你要这么说就外气了,我也退下来好多年了,办事儿的也不差你这点儿,不办事儿的,你这也不顶事儿,拿回去吧,我打听一下政策,如果合规,那就操作一下是吧,上面做事儿也是灵活的。”

这话说的就很官方了,小海临走执意要把钱留下,莫局长生气了,他才给带走了。

黄老师说:“小海也不是别人,你就先拿着,不然他心里不舒服。”

莫局长说:“你这是让我犯错误吗?我说了不收就是不收,我明天先给梁红打电话问一问啥情况再说。”

午饭后莫局长就说很困,他上午其实没有出门,说很乏,在家里睡个回笼觉,也就是吃个午饭,下午又困的要命。

黄老师也觉得纳闷儿,“春困秋乏是跟气候有关系,这都夏天了,怎么还是那么困?”

赵慧萍说:“是不是晚上没睡好?”

黄老师说:“晚上他睡的可好了,最近觉得他特别能睡,他都胖了好几斤了。”

赵慧萍说:“这个不好吧,不是说突然变瘦和突然变胖一样,都是生病了吗。”

黄老师说:“是啊,等忙过这一段儿,一定要去医院做一个全方位检查,看看家里的事儿多的,一件接着一件的。”

黄老师在房间休息到三点,莫局长一觉睡到五点多。

赵慧萍说:“叔叔是不是晕碳了,网上说一吃饭就困,就是碳水吃多了。”

黄老师说:“他中午就吃了一小碗儿,还没我吃的多,真是邪性,吃的少了,人反而还胖了。”

莫局长感叹,“人上了年纪就是这样,身体不由自己了,平常顶多散散步,这一出去,走路比平常多了几倍,这就是顶不住了,休息几天就行了。”

黄老师说要去医院看看,莫局长说体检到八月份了,一年一次,去年就是八月份的,不要急。

端午节的前一天,黄老师跟大哥碰了一下头,说让赵慧萍和孔阿姨回家过节,跟家人团圆一天,反正家里人也多,晚上有护工。

大哥也很爽快的答应了。

黄老师又让水果店送了两件西梅,搭配前两天给的粽子和咸鸭蛋,让她们各自回家了。

刘全胜也发了不少东西,他们那单位,工资不高,福利不少,反正都是看着一堆儿,不值钱的玩意儿。

两下一搭配,给她妈拿了几件,剩下的送到她婆婆家。

回家一天,中午饭在娘家吃,晚饭在婆家吃,脚不沾地儿,已经到了该返岗的时候了。

每次休息一天的话,就是这么个节奏了。

端午节盼盼说跟着向斌回一趟南阳,给赵慧萍转了一千块钱,让她过节用。

赵慧萍这次倒是收了,因为黄老师说,这种时候,不收孩子反而不高兴。

因为刘怡提前已经给她发了过节费。

人都是互相影响的,互相学习如何与成年之后的子女相处。

礼尚往来,赵慧萍上班去带了她婆婆包的粽子,还有炸的油糕和菜角。

因为是油炸食品,赵慧萍说:“这个炸货是端午节必须做的,我婆婆每年这一天都做,我拿点儿来,给你们尝尝,只是尝尝。”

莫局长开玩笑说:“小赵是个很小气的人。”

黄老师说:“她小气点儿好呀,油糕又香又甜,真不能多吃。”

莫局长说放在早上吃,上午活动活动好消化。

端午节过了,老太太的病却没有康复,本来医生说她住七八天的话,应该差不多了。

但是情况不容乐观,老太太咳嗽起来脸憋的通红,嗓子眼儿里的痰排不出去,呼吸起来就像拉风箱。

消炎针已经打了八天,医生让休息三天在用消炎针。

小丫在医院里说过几天要回去。

黄老师问她回去干啥?小丫开始不想说,黄老师说她,“要么你干脆不回来,不给妈念想,她就不盼着你回来,你一回来,她整天要想着你啥时候走,心里急躁,就生事儿,你也不上班,你也没生意,妈还在医院里呢 ,你有多大的事儿 非得这时候回去?”

说到最后小丫才说,是她孙子要过十二岁生日了。

说十二岁是很关键的生日,到时候还要摆亲朋好友的酒席。

黄老师讥讽的说:“那你还是回吧,毕竟这事儿缺了你也不合适,回去再不要来,妈以后就有我和大哥照顾了。”

小丫哭着说:“我不是跟你商量呢吗,你至于说话这么难听吗?我只要一回来,你就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的,我又不是回来看你,要是妈不在了,我一次都不会回来,妈还在,你说了不算。”

果然姐妹吵架,是不分年龄的。

但是吵架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黄老师在吵完架的下午,突然间醒悟,小丫说的是对的,妈不是她一个人的妈,是大家的啊。

不能只喊妈,不伺候妈,她对莫局长说:“我一直想着我过的宽裕点儿,能出力就出点儿力,姊妹之间,也算是互相帮衬了,爸没了,剩下我妈自己,再去互相推诿就太难过了,今天我才知道,好像就我难过,人家根本就不领情,既然这样,那就都来伺候妈吧。”

莫局长说:“也好,应该是这样,每个人都克服一点儿,就把这个事情给解决了,你们几个碰一下头,规划一下。”

黄老师给大哥打电话,说了一下她的意思,“那就轮吧,一年十二个月,一家四个月,分开也行,一次性住完也可以,至于小丫,让她自己选,她那四个月,是自己回来,还是把妈带走,还是说送养老院都可以,我没意见。”

大哥问:“怎么突然这样决定了,你跟小丫闹嘴了?”

黄老师说:“我突然想明白了。”

感情战,哪有掰扯开分的很清楚的,只不过是懂事的承担更多而已。

老太太不愿意出院,她想在医院里,一说医生说可以出院了,她就哭着说很不舒服,说嗓子疼,身上疼,头也疼。

大哥很无奈,跟老太太说没钱了,“妈,家里的钱都花光了,我们没钱了,继续住在这里,人家会让警察把我们赶走的。”

老太太说:“妈身上疼的很,再打几天针,看看好不好。”

孔阿姨对赵慧萍说:“老太太心里跟明镜似的,她们当着老太太的面谈论她的去向,她心里会好受了吗?她跟我唠叨说以前日子有多难,吃没啥吃,也没啥喝的,经常手里没有一分钱,就那也把几个孩子养大了,现在几个孩子养不了她,说老头子没了,房子也没有了,家没有了,她没地方去。”

赵慧萍说:“这事儿真是没法说,现在的情况,也的确是哪家都不合适,莫局长也不舒服,从去青岛前就说累,回来更累,白天也总睡觉,食欲也不是很好。”

孔阿姨说:“赶紧去检查一下啊,七十多岁了,有点儿风吹草动的就是有病,黄老师还是护士,她也不重视吗?”

赵慧萍说:“妇科的护士,跟这八竿子打不着,她心里也不静,本来她是心疼小丫,也心疼大哥的,结果是小丫不识抬举,大嫂也不停给她打电话,搞的黄老师也烦了,现在又说三家轮番照顾,一家四个月。”

孔阿姨说:“四个月?说不定最后一个人就不用四个月,我看着老太太状态也可差,她自己也害怕,总说害怕,说看见她奶奶,颠着小脚在村口等她。”

赵慧萍说:“想想老了真是可怜人啊,其实她早先还不如跟着我们老板,非得跟儿子,来住一下就总是哭着回家。”

孔阿姨说:“那不是传统吗?儿子养老,哪有跟闺女的,她还说不去养老院,说绝户头才去养老院,她有儿子,绝不去养老院。”

赵慧萍说:“这啥年代了啊。”

孔阿姨说:“你别说啥年代,你得看啥年代的人。”

黄老师找了医生,说了一下老太太的情况,说她不想出院,医生说医院的床位也很紧张,最后说她可以再住两天。

黄老师回来跟她妈说了一声,说医生说最多再住两天。

老太太伸出两根儿手指头摇头,黄老师说:“医院又不是我家开的,你想住几天住几天,别的老太太生病了也要来住啊。”

她跟大哥说了一声老太太出院之后的事儿,也问小丫,“一家四个月,你说是抓阄还是咋弄?”

小丫说:“我不说你说,不是你提的吗?我不中回去跟孩子爸离婚,回来专门照顾妈,我不用你们了。”

黄老师说:“那你离去吧,你要是敢离,也算你有骨气,你跟谁置气呢,妈你不该照顾吗?”

小丫说:“我没有照顾吗?我也回来快二十天了,过节保姆都休息了,我不是也在吗?啥样才算是照顾。”

黄老师说:“你要是这样算账,那你就好好算吧,妈住院的钱,请阿姨的钱,吃喝穿戴,都清算一下,一起分担吧。”

小丫说:“算吧,知道你有钱,谁也不是活不起了,算吧,分吧,请阿姨你跟谁商量了,你自己愿意请的,就不要好人做了还来算账。”

老太太的事儿,终究还是磨光了所有人的耐性,到最后亲情离崩,说不定到时候没了老娘,也没有了亲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