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退伍老兵午休遇奇事!国防部长苦寻他14年,究竟所为何事?
发布时间:2025-05-17 09:52 浏览量:10
1987年,江苏海安。
退伍老兵赵保群在砖厂宿舍午休。洗得发白的工作服还未来得及换下,他刚往硬板床一躺,合上眼,窗外就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赵师傅!赵保群同志!”
敲门声紧跟着响起,呼喊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急切。
赵保群揉着眼睛坐起来。门 “吱呀” 一声推开,公社干部老陈满脸喜色冲进来,胸口剧烈起伏着,话还没说完就先递来眼神 —— 是天大的好事。
“快别睡了!国防部长张爱萍找了你整整 14 年,现在派专人来请你去北京呢!”
这话像重锤砸在耳旁。赵保群惊得差点从床上摔下来,盯着老陈激动得发红的脸,14 年前的记忆突然清晰:那个总穿蓝布衫的 “张续” 大爷,病床上被他一勺勺喂饭,掌心的温度,还有那句 “小同志辛苦了”。
1973年春,23岁的赵保群是北京军区警卫班长。
指导员把他叫进办公室,面色严肃:“有个重要任务,去 301 医院看管一个叫张续的病人。”
三条原则砸下来:“第一,不聊政治话题;第二,禁止他与外界接触;第三,任何人探视都要在场监听,谈话内容必须详细汇报。”
赵保群心里咯噔一下。五年部队生涯,他懂 “特殊看管” 意味着什么。
推开病房门,床上老人头发花白,脸上有明显淤青,左臂打着石膏,正闭眼休息。听见脚步声,老人睁开眼,目光温和:“小同志是新来的吧?辛苦你了。”
声音沙哑,却带着暖意,像老家村口坐着的和善长辈,完全不像传说中需要严防死守的人。
接下来的日子,赵保群发现太多 “特殊”。
医院送来的饭菜,老人总是吃得干干净净,掉在桌上的米粒也要捡起来吃掉;护士来换药,他必定轻声说 “谢谢”;就连打扫卫生的阿姨路过,他也会点头致意。
这些细节让出身农村的赵保群莫名亲近 —— 这分明是他熟悉的长辈模样,哪里像什么 “需要看管的人”?
转折发生在一次意外。
赵保群在病房门口站岗,突然一阵眩晕,低头看见裤腿已被鲜血浸透 —— 前两天执行任务被铁丝网划伤的腿,因连日劳累发炎了。
他咬着牙硬撑,却被床上的张续看在眼里。老人按响呼叫铃,对赶来的护士说:“姑娘,我腿疼得厉害,麻烦拿点消炎止痛的药吧。”
等护士离开,老人却把药悄悄塞给赵保群:“小同志,别硬扛着,我这把老骨头比你经得住折腾。”
那一刻,赵保群鼻子发酸。他想起远在江苏的父亲,也是这样用笨拙的方式藏起关心。
从那天起,“看管” 变了味道。
张续无法自己吃饭,赵保群就端起饭盒一勺一勺喂:粥凉了就去热,汤洒了马上擦;老人行动不便,他找来便盆,每天定时伺候,从不嫌脏嫌累;就连张续想看报纸,他都会仔细检查一遍,再默默递过去。
他不说什么,只把每个动作做得认真。在他眼里,这不再是任务,而是对待长辈该有的照料。
1973年深秋的深夜,寂静被 “咣当” 一声打破。
赵保群在病房外打盹,冲进去时,看见张续在床上来回翻滚,嘴角泛着白沫,床头柜上的中药碗摔在地上,刺鼻气味扑面而来。
他猛地想起白天送药的护士 —— 那表情不对劲。来不及多想,他转身就往医生值班室跑:“快!张续同志中毒了!”
医生赶来检查,脸色大变:“乌头碱中毒,再晚半小时就没救了!”
抢救持续了两个小时。
赵保群像尊门神守在病房门口,有人试图进来 “了解情况”,他直接横过身子挡住去路:“医生在救人,谁也不许进!”
秋夜的风从走廊吹过,他一动不动。直到凌晨三点,病房里传来 “体征稳定” 的消息,他才发现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
中毒事件后,气氛诡谲起来。
原本和颜悦色的领导开始横眉冷对,昔日战友见了他也躲着走。一天,指导员叫他到办公室,语气冰冷:“组织上考虑到你家庭困难,批准你退伍还乡。”
赵保群心里清楚,是因为他在抢救时 “坏了规矩”,触碰了某些人的利益。他没辩解,默默收拾行李。
离开医院那天,张续抓着他的手久久不放,眼里有泪光闪烁:“小同志,谢谢你,以后…… 多保重。”
他喉头发紧,只能反复说:“大爷,您多保重,我知道您是好人。”
回到海安老家,赵保群把那段经历埋在心底。
他在砖厂当搬运工,每天和泥巴、砖块打交道。部队练就的好体力和肯吃苦的劲头,让他连续三年被评为 “劳动模范”。
1985 年,县报记者来采访,给他拍了张照片:穿着工作服站在砖窑前,笑得朴实而灿烂。没人知道,这个憨厚的工人,曾在首都的医院里,用热血守护过一位共和国功臣。
张爱萍将军恢复工作后,心里始终记着那个小战士。
他多次对身边人说:“一定要找到赵保群同志,没有他,我可能早就不在了。” 但通讯不发达,北京军区查了档案,只知道他是江苏海安人,具体哪个乡镇却像大海捞针。
1987年10月的一天,张爱萍翻看《江苏日报》,一则简讯突然抓住他的目光 ——《海安砖厂劳动模范赵保群:退伍不褪色,扎根基层做贡献》。
配图里的年轻人比14年前成熟许多,但那憨厚的笑容、挺直的腰板,让老人立刻断定:“就是他!”
1987年11月5日,赵保群穿着新做的蓝布衫,站在北京西长安街的一栋小楼前。
门一打开,头发雪白的张爱萍快步迎出来,紧紧握住他的手:“小同志,可把你盼来了,14 年了,我天天都想着要当面谢谢你啊!”
那一刻,赵保群才明白,当年的 “张续” 大爷,竟是威名赫赫的张爱萍将军,是指挥过百团大战、率舰队解放一江山岛的开国元勋。
张爱萍夫人李又兰亲自系着围裙在厨房忙碌,女儿女婿也专程从外地赶来。
餐桌上,张爱萍不停地给赵保群夹菜:“尝尝这个,是你阿姨特意学的江苏菜,当年在医院你照顾我,今天我得好好照顾你一回。”
老人向子女们郑重地说:“没有保群同志,就没有咱们今天的团圆饭,这份恩情,咱们张家世世代代都不能忘。”
接下来的一周,赵保群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在海军展厅,当讲解员热情地介绍张爱萍指挥海战的照片:“这是张爱萍将军,我国国防科技和海军建设的奠基人……”
他默默看着,嘴角露出一丝自豪的微笑。那些在医院的日夜,那些喂饭、守夜、抢救的瞬间,突然有了更厚重的意义 —— 他守护过的,是真正值得敬重的人。
离开北京时,张爱萍将军亲自送到车站,握着赵保群的手说:“保群啊,以后常来北京,这里就是你的家。”
赵保群红着眼圈点头。他知道,自己当年只是做了一个军人该做的事,却被将军记挂了14年。
这段跨越时空的情谊,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却在岁月里静静发光 —— 是困境中的守望相助,是历经沧桑仍不忘的赤子之心,是人心换人心的真诚与善良,在时光深处,永远温暖。
- 上一篇:疼痛的地平线(小说)
- 下一篇:你的脸上有阴德纹吗?行善作恶,脸上皆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