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战场”没有硝烟,却每天都在“排雷”
发布时间:2025-09-11 17:06 浏览量:23
在静海区“枫桥传承 津沽新韵”人民调解员风采展示活动的聚光灯下,大邱庄镇津美街调解员纪文鹏从百余名专兼职调解员中脱颖而出,成功摘得桂冠。从手握钢枪的军人到穿行街巷的人民调解员,变的是身份、换的是“战场”,不变的是他刻入骨髓的忠诚与担当。如今,这位身披蓝马甲的调解“老兵”,正以军人的硬核特质与为民的初心,在津沽大地的街巷里弄间,谱写着基层治理的和谐新韵。
“战场”转变,初心不变
迷彩服换成蓝马甲,训练场的正步变成社区的日常巡查,但纪文鹏身上的军人特质从未褪色。他常说,矛盾就像战场上的暗堡,发现晚一秒,危险就多一分。这句朴实的话语,藏着他独特的调解“兵法”——既有雷厉风行的“兵之速”,又有严谨细致的“兵之细”。
在纪文鹏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记录着他的“调解宝典”。翻开泛黄的纸页,每起纠纷的时间、人物、症结都像训练日志般精准:“民丰里漏水纠纷,并非物业的原因,实为楼上住户问题”“19号楼的养狗问题,对周围邻居造成影响”……这些密密麻麻的字迹,是他捕捉矛盾的“雷达”,更是他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见证。
去年秋天的一次突发事件,让街坊们真切感受到了他的“兵之速”。当时,两户居民因充电桩安装位置起了冲突,甚至发生推搡。接到消息时,纪文鹏正在辖区进行危房排查,他当即放下手头工作,以最快速度赶往现场。“别动手!”一声洪亮的喝止瞬间镇住混乱的场面,随后他迅速拉开双方,耐心倾听事情原委。
原来,二楼居民将充电桩安装在一楼外墙上,且长期在一楼窗边停车充电,严重影响了一楼居民的生活与出行。了解情况后,纪文鹏当场提出整改方案——为安装充电桩的业主在小区内寻找合理安装位置。从冲突爆发到双方握手言和,仅用了两个小时。邻居们纷纷称赞:“纪班长调解,比消防队出警还快!”
一杯热茶,化解三方积怨
在调解室的留言簿上,居民手写的“暖心话”占满了大半页:“谢谢纪哥让我家暖气热起来了”“多亏你劝和,我和对门又能一起聊天了”。纪文鹏始终认为,法条是冰冷的标尺,能量出是非对错;但人心需要用真情焐热,才能缝补矛盾造成的裂痕。
去年冬天,民丰里的李女士因家中厨房被泡,与楼上住户、物业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扬言要打官司。原来,李女士家因楼上漏水导致厨房被泡,找楼上住户索赔未果后,转而要求物业赔偿,同样遭到物业拒绝。
纪文鹏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将三方请到村委会调解室,先给每个人泡了杯热茶,语气温和地劝道:“我知道大家都窝着火,但先听听对方的解释,咱们慢慢说,行不?”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纪文鹏没有急于划分责任,而是当起了耐心的倾听者。楼上住户表示自己交了物业费,房屋漏水理应归物业管;物业则称,该小区未设立维修基金,收取的费用仅用于垃圾清理与清运,并非物业费,实在承担不了房屋维修责任。待三方情绪逐渐平复,纪文鹏才拿出民法典相关条款,逐字逐句分析责任划分,同时反复念叨“远亲不如近邻”的老理,引导大家换位思考。
最终,楼上住户主动承担维修费,物业也提出帮忙联系施工队。和解那天,楼上楼下住户与物业工作人员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曾经的隔阂在真情与法理的双重作用下烟消云散。
随身笔记本里的“调解雷达”
“纪班长的办公室?那可大了去了!”津美街的老街坊们都知道,纪文鹏的调解台从不在社区服务中心的调解室内,而是在小区的石凳上、菜市场的摊位旁,甚至是独居老人的客厅里。他常说:“坐在屋里等纠纷上门,不如沉下去找苗头。基层矛盾往往是‘小事’积累成‘大事’,早发现、早介入,才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里。”
每天清晨,绕社区转一圈是纪文鹏雷打不动的习惯。遇到遛弯的大爷,他会凑上去聊两句,问问楼里有没有烦心事;碰到买菜回来的阿姨,也会搭话打听邻里相处顺不顺心。去年春天,他在花园陪独居的张奶奶晒太阳时,听老人念叨“小区的宠物粪便总没人清,出门都得盯着脚底下走”。纪文鹏当即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下,当天就找物业沟通,不仅督促物业增加清洁频次,还在小区内张贴文明养犬公告,避免了居民与物业之间的矛盾。
社区里的“板凳调解会”,是纪文鹏结合基层实际琢磨出的“特色调解法”。遇到楼道堆物、宠物扰民这类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他不组织正式会议,而是在楼门口摆上几张板凳,让当事人、邻居围坐在一起唠家常。“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街坊,有啥矛盾都能坐下来好好说!”
移动的“解忧站”,24小时不打烊
“纪班长,你最近忙吗?有空来家里看看?”一天傍晚,独居的张大爷在电话里声音发颤,语气透着焦急。此前,纪文鹏曾帮助张大爷与子女达成赡养协议,他深知老人突然来电肯定是遇到了难处,当即放下刚端起的饭碗,急匆匆赶往老人家。进门后,他发现张大爷双手冰凉且伴有麻木感,二话不说便联系老人子女,同时带着老人前往医院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老人头部毛细血管堵塞,幸好送医及时没酿成大问题。老人病愈后,纪文鹏常去看望,帮老人买菜、打扫卫生。张大爷总跟街坊念叨“比自家孩子还贴心”,这句朴实的话成为纪文鹏最珍视的“奖状”。
在津美街,“有矛盾,找纪班长”早已成为街坊们的共识。这份信任的背后,是他24小时不关机的坚守,是纠纷调解协议签完后仍坚持三次回访的执着,更是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家事的热忱。有一次,他为了调解一起因装修噪音引发的邻里纠纷,连续一周利用晚上时间上门沟通,既要安抚被噪音影响的居民情绪,又要督促装修业主调整施工时间,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从军营到社区
纪文鹏的“战场”从硝烟弥漫的训练场
变成了充满烟火气的街巷里弄
他用脚步丈量着津美街的每一寸土地
用真情融化邻里间的坚冰
在家长里短中筑牢基层和谐的防线
纪文鹏的故事
是“枫桥经验”在津沽大地
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更是无数基层工作者
用初心守护万家灯火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