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头部遭恶犬撕咬 公共安全警钟再响

发布时间:2025-05-20 20:17  浏览量:2

5月18日下午,四川巴中市南坝普天名都小区对面,一只突然窜出的恶犬将七旬老人扑倒在地,锋利的犬齿瞬间刺入眼睑——这场持续23秒的撕咬,揭开了城市犬患治理的沉疴。

血染药房前的23秒
据目击者拍摄视频显示,受伤老人瘫坐在某药房台阶上,数张浸透血迹的纸巾紧压右眼及额部伤口。附近卤菜摊主回忆:"狗从巷子窜出时毫无征兆,老人刚买完药出来就遭袭击。"医疗记录显示,伤者眼睑、鼻梁处存在贯穿性咬痕,急诊医生实施清创缝合时发现多处肌肉断裂。

消失的肇事犬溯源难
"我们赶到时恶犬已逃离现场。"东城派出所值班民警证实,通过调取周边12个监控探头,最终在3公里外工地围堵并处置了肇事犬。但DNA检测显示该犬无芯片植入,脖颈处项圈磨损严重,兽医判断其长期处于流浪状态。值得注意的是,事发地500米范围内共有4个在建楼盘,形成监控盲区23处。

流动犬群成社区隐患
南坝社区网格员透露,该区域近半年犬类投诉激增147%,仅5月份就发生6起犬只伤人事件。建筑工地临时喂养点、餐饮后厨残食倾倒处,形成野狗固定觅食路线。更危险的是,部分被弃养宠物犬与流浪犬杂交产生的二代犬,既保留攻击性又具备环境适应力。

执法困局暴露管理漏洞
根据《动物防疫法》,流浪犬应由公安机关组织捕杀。但巴中市城管执法支队负责人坦言:"全市专业捕犬队仅8人,日均处理量不足3起。"2023年数据显示,该市登记犬只4.2万只,实际存栏量超9万,超过60%的犬只未接种狂犬疫苗。

血案背后的治理悖论
事发地300米外的宠物诊所老板道出关键矛盾:"周边居民既投诉流浪狗,又偷偷投喂。"这种矛盾心理催生畸形生态——某小区物业每月清理流浪犬12只,但总能"补充"新成员。动保组织监测发现,固定投喂点会使流浪犬聚集量增加300%。

建立长效防控机制迫在眉睫
浙江大学公共安全研究所建议三重解决方案:在在建工地推行"犬只责任承包制",要求施工方实施TNVR(抓捕、绝育、疫苗、放归);在社区设立智能诱捕笼,结合AI识别技术建立犬只数据库;对恶意弃养者纳入征信黑名单。成都武侯区试点该模式后,2023年犬类伤人事件下降71%。

当120救护车呼啸着将老人送往医院时,药房玻璃门上仍残留着带血的掌印。这场看似偶然的袭击事件,实则是城市快速发展中公共安全短板的必然显现。截至发稿,巴中市已启动为期三个月的犬患专项整治,但如何不让治理行动沦为"运动式执法",才是真正考验城市管理智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