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父亲赶集卖笤帚,顺手买下三袋红薯,无意中帮我收获一生幸
发布时间:2025-05-21 04:21 浏览量:7
红薯因缘
"老周家那个,脑子让驴踢了吧?三袋红薯花了三十块,这不是活冤大头吗?"村口王大娘噘着嘴,对着身边几个纳鞋底的婆子嚷嚷。
"可不是嘛,一块钱能买一袋的红薯,他偏给三块,还说什么这是好心肠!"李婶子接茬道,"眼下日子这么紧巴,钱都不知道该怎么花了。"
风言风语很快传遍了我们这个小山村。爹回来的那天晚上,娘足足念叨了一个晚上。
我爹周德福那年四十有八,瘦高个儿,腰板挺直,一双手粗糙得像树皮。他编的笤帚在周边几个镇子上都有名气,说是扫得干净、经得起用。
九八年那会儿,正是亚洲金融风暴后的日子,国企改革大潮中不少人下了岗。我们农村虽不至于直接受到冲击,但也是紧巴着过日子。爹靠着编笤帚补贴家用,供我读高中。
那是个深秋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公鸡才啼过两遍。爹就挑着一担笤帚去县里赶集。
我记得那天风大,吹得黄叶子满天飞舞,像一群不甘落地的蝴蝶。
临出门,娘塞给他两个煮鸡蛋,叮嘱他中午别饿着。娘的手有些粗糙,因为常年操劳,指尖都裂了口。
爹笑着把鸡蛋揣进怀里,拍了拍胸口说:"放心吧,这回多卖几把,给咱闺女添双棉鞋,冬天上学路远,别冻着脚丫子。"
那个年代,一家人的期望往往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爹总说:"咱家闺女,准能考上大学,走出这山沟沟!"
爹挑着担子出门时,天边刚露出一抹鱼肚白。我站在门口,看着他单薄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村口的老槐树后面。
那年月,从我们村到县城,没有公交车,得走三里路到镇上坐拖拉机改装的"农用车"。车厢里挤满了去赶集的乡亲,有卖山货的,有卖手工艺品的,还有像我爹一样靠小手艺过日子的。
集市上人来人往,吆喝声此起彼伏。爹把笤帚摆在集市角落,嗓子都喊哑了:"笤帚喽,结实耐用的笤帚喽!扫地扫院子的好帮手喽!"
那时候的集市,没有现在的超市那么整齐干净。地上铺着塑料布或者麻袋,摊主们就把东西往上一摆,蹲在一旁守着。
爹的笤帚卖得不错,手艺在那摆着呢。到了午后就只剩下两三把。他刚打算找个地方歇脚,吃娘给准备的鸡蛋垫垫肚子。
忽然,他看见一位老人家坐在路边,面前摆着几袋红薯,却无人问津。老人头发花白,脸色发黄,不时咳嗽几声,嘴唇干得起了皮。
"呸,呸,呸!"老人咳得厉害,扶着膝盖直不起腰。
爹见状,赶紧走过去:"大爷,您没事吧?"
老人摆摆手,强撑着坐直了身子:"老毛病了,不碍事。"
爹递过自己的水壶:"喝点水吧。"
老人接过水壶,小口小口地喝着,气色稍微好了些。
"大爷,您这红薯多少钱一袋?"爹问。
"三块钱一袋。"老人声音微弱,带着几分窘迫。
周围几个卖红薯的都是一块钱一袋,这价钱相差得也太多了。爹心里明白这里头有事,但他没多问。
他看见老人手里攥着一张药方,眼里带着急切。药方已经被汗水浸得有些模糊,边角都磨破了,一看就是攥了好些日子。
"我全要了。"爹说着,从衣兜里掏出三十块钱,把那三袋红薯都买下了。
那时候,三十块钱可不是小数目。够买两袋化肥,或者一个学生的一个月伙食费。
老人愣住了,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小周啊,你这是..."
原来这老人姓李,是我们村隔壁村的李大夫,以前在县医院当过医生。当年村里有个得了肺炎的孩子,就是他半夜三更背着药箱走了十里山路来救的。
退休后身体不好,常年吃药。那段时间家里困难,药钱一时凑不齐,儿子又在外地工作,只好拿自家种的红薯来换钱。
"李大夫,您别这么说。"爹一边帮老人把钱塞进兜里,一边说,"当年我媳妇难产,是您连夜把她送到医院,这救命之恩我可一直记着呢。"
老人眼圈红了:"那是我应该做的。"
爹摆摆手:"您的医术救过多少人,现在您有难处,我这点心意您别嫌少。"
"小周啊,你这孩子,心肠比蜜还甜。"李大夫抹了抹眼角,"这三袋红薯,你是真吃呢,还是..."
爹笑了:"当然是真吃!我闺女最爱吃红薯了,蒸着吃、烤着吃都香。"
他说这话时,眼睛是亮的。我知道,爹在撒谎。我从小就不爱吃红薯,总嫌它太甜腻。
但那一刻,爹撒的谎,比任何真话都要动人。
回家那天,爹挑着剩下的笤帚和三袋红薯,走在乡间小路上。夕阳西下,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
村口的大槐树下,几个闲汉正摆龙门阵。看见爹回来,立马打趣道:"老周,听说你花三十块钱买了三袋红薯?这笔买卖,亏大发了吧?"
爹只是笑笑:"不亏,值这个价。"
"哎哟,我的天!"王婶子夸张地拍着大腿,"周德福,你这是钱多得没处花,还是被人忽悠了?"
爹放下担子,抹了把汗:"李大夫那人好,看病从不多收钱,还经常半夜出诊。他现在有难处,我帮一把怎么了?"
"嗨,你这人,心肠太软!"村长老张摇摇头,"现在什么年代了,都讲究实惠。你这样,养不活一家子的。"
村里人都笑话爹傻,说他脑子让驴踢了。大伯更是直摇头:"老周家祖上积了德了,摊上这么个傻小子还能过得下去。"
娘也埋怨他不会过日子:"你说你,好端端的三十块钱就这么打水漂了?闺女的棉鞋钱哪来?你让她冬天光脚丫子上学啊?"
爹不吱声,只管摆弄他的笤帚材料。
只有我看到爹眼里的坦然,一种做人的底气。那是一种说不出的光芒,朴实却坚定。
那三袋红薯,娘做成了红薯干,挂在屋檐下晾着。每次我放学回来,都能看见那一串串金黄色的红薯干在风中轻轻摇晃,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太阳。
冬天来临时,爹还是给我买了双新棉鞋。他少抽了烟,省下了钱。每次我穿着新鞋走在上学路上,都能感受到脚底传来的温暖。
三年后,我考上了省城的大学。那一天,全村的人都来祝贺,连平日里笑话爹傻的人也夸他有远见:"老周,你闺女出息了,以后有享福的日子了!"
爹只是笑笑,眼里是藏不住的骄傲。
大二那年冬天,我突然高烧不退,疼得整夜打滚。室友连夜把我送进了县医院。检查结果是急性阑尾炎并发腹膜炎,需要立刻手术。
爹娘接到电话,坐了三个小时的长途汽车赶到医院。我躺在病床上,看着爹娘焦急的脸,心里一阵酸楚。
主刀医生姓李,四十出头,戴着金丝边眼镜,白大褂整整齐齐,说话温和有力。"别担心,这个手术我做过很多次,成功率很高。"他安慰我们。
当他翻看我的病历,看到家属栏里写着"周德福"时,眼睛突然亮了起来:"您是周师傅?周德福师傅?"
那一刻,我高烧中的意识有些模糊,却听到了爹惊讶的声音:"您是..."
"我是李大夫的儿子,李明治。三年前您买我父亲的红薯,我爹常提起您。"李医生的声音有些激动,"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您。"
病房里突然安静下来。
我看见爹的眼睛湿润了:"您老父亲还好吗?"
"托您的福,那三十块钱救了我父亲一命。"李医生说,"他买到了急需的药,病情才没有恶化。后来我调回县医院工作,就是为了照顾他。"
爹点点头,半天说不出话来。
"周师傅,您放心,我一定会尽全力医好您女儿。这是我们李家的心愿。"李医生郑重地说。
手术很成功。李医生技术很好,伤口小,恢复得也快。后来他常来查房,我们渐渐熟络起来。
他告诉我,那三十块钱当年为他父亲买到了救命的药。老人家现在身体好多了,常念叨着要报恩。
"其实我爸一开始并不想卖红薯,觉得太丢人。"李医生坐在病床边说,"可实在没办法,家里揭不开锅了。"
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李大夫退休后,赡养费一直没到位。那段时间他又生病,积蓄都花光了。儿子在外地医院工作,一时赶不回来。
"您父亲当时买下那三袋红薯,我爸回家就哭了。"李医生说着,眼眶也红了,"他说,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人,值得我们去救治。"
我住院的一个月里,李医生几乎每天都来看我。有时聊聊病情,有时聊聊家常。他说话温和,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有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爹每次看到他,都要站起来,客客气气地喊一声"李医生"。李医生则摆摆手:"周叔叔,您别客气。"
出院那天,李大夫亲自来送我。他坐在轮椅上,由儿子推着,精神矍铄。
"小姑娘,你爹是个好人啊。"老人家拍着我的手说,"那三十块钱,比什么药都灵验呢。"
爹不善言辞,只是不停地搓手:"李大夫,您太客气了。您救人一命,我这点小事,不足挂齿。"
李大夫摇摇头:"人这一辈子,遇到患难时伸出援手的,才是真情啊。"
毕业那年,李明治送我一本医学书,扉页上写着:"善良如种子,终有花开时。"
我们开始通信,从友情慢慢发展成爱情。他温和、细心,像一杯暖茶,让人感到踏实。
两年后,李明治向我求婚。爹娘很高兴,觉得他是个靠得住的人。
我们的婚礼很简单,在县城的一家小饭店举行。没有豪华的场面,没有繁复的仪式,只有亲朋好友的真诚祝福。
婚礼上,李大夫拄着拐杖,亲手送给我爹一袋红薯。红薯不大,但个个圆润饱满,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希望。
爹接过红薯,眼圈红了:"李大夫,您这是..."
"周老弟,这红薯是我亲手种的。"李大夫笑着说,"咱们两家,就这么结下了不解之缘。"
爹笑着说:"这红薯啊,可真是我买得最值的东西。"
那一刻,整个饭店都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被这份朴实的情感打动了。
婚后我和明治在县医院工作,我做护士,他当医生。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家,日子过得踏实而温馨。
爹退休后,把编笤帚的手艺教给了村里的年轻人。他常说:"手艺人就是要把手艺传下去,不能断了。"
一晃十年过去,我和明治有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每次回老家,奶奶都会蒸红薯给他们吃。
"奶奶,为什么您总是做红薯给我们吃啊?"女儿歪着小脑袋问。
奶奶笑了:"因为红薯甜啊,吃了心里也甜。"
爹则摸着孩子们的头说:"红薯啊,可是你们爹娘的'媒人'呢。"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去院子里疯跑了。
如今,每当我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看着爹娘和公婆其乐融融地聊天,看着丈夫忙碌而充实的背影,我就想起那三袋看似普通的红薯。
那不仅仅是三袋红薯,更是一颗善良的种子,在岁月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人世间的幸福,有时就藏在看似不经意的善良里。爹常说:"做人嘛,心里要有一本账,但这账不是算计来算计去的账,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那种担当。"
我想告诉我的孩子们这个关于红薯的故事,关于一个普通农民朴素的善良,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结出了最甜美的果实。
"好人有好报"这句老话,在我们家成了最真实的写照。不是因为我们期待回报才去做好事,而是善良本身就是一种美德,一种传承,一种生活的态度。
每当夕阳西下,我站在医院的窗口,看着远处的山峦,心中总会涌起一种深深的感恩。感恩爹的善良,感恩命运的安排,感恩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
如今,李大夫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每逢节假日,我们一家人都会去看望他。他总是笑呵呵地说:"看到你们过得好,我这心里啊,比吃了蜜还甜。"
爹则总是摆摆手:"李大夫,都是缘分,都是缘分啊。"
是啊,缘分。一个普通的集市,一次偶然的相遇,一个善良的举动,就这样改变了两个家庭的命运。
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影响我们的未来。而那些出自真心的善举,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幸福。
就像那三袋红薯,看似普通,却承载了两代人的情感与希望。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联结人心的纽带,是善良与感恩的象征。
每当我站在医院的走廊上,看着来来往往的病人,我都会想起爹当年的那个决定。那三十块钱,在当时看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却换来了一生的幸福。
这就是生活的奇妙之处。我们永远无法预知一个小小的善举会带来什么样的回响,但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善良永远不会被辜负。
红薯因缘,缘起于一颗善心,结果于一生幸福。这或许就是最美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