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无赖:不是不爱,是真的不会爱

发布时间:2025-10-11 15:17  浏览量:7

国庆放假回村,刚跨进六公的院子,就被他攥着半根烟的手拉住。竹椅上的老人头发花白,烟灰簌簌落在沾着泥土的裤腿上,开口时声音裹着田埂的潮气:“宁愿不放假啊,这孩子,从回来就关着门,怎么叫都不理人,太难教了……”

六公的孙女今年读六年级,刚满周岁就跟着爷爷奶奶过 , 儿子在外打工时离婚,平板成了父亲 “弥补父爱” 的礼物,却让孩子成了 “房门里的人”。国庆中秋八天假,那扇贴着卡通贴纸的房门,没怎么敞开过。

我站在一旁,手都不知道往哪放。想说 “您多跟孩子聊聊”,可六公连微信视频都要琢磨半天,怎么跟沉迷短视频的孙女找共同话题?想说 “别让孩子总玩平板”,可那是孩子爸爸唯一能 “参与” 成长的方式,老人哪敢拦?话到嘴边,只剩一声无奈的叹 —— 我改变不了这空荡荡的家,也改不了 “离异 + 隔代” 的困境。

六公的无奈,早就在村里织成了一张网。班上 32 个孩子,21 个跟着祖辈过。小谢就是其中一个,开学头两周天天违纪:上课传纸条、课间跟同学打架。我拨通他爸爸的电话,那头只有疲惫的解释:“我在外打工,老人疼孩子,啥都顺着,我也没办法……”

挂了电话,我想起第一次去小谢家家访的场景:土坯房里,奶奶正把剥好的橘子往小谢嘴里塞,孩子打翻了碗,老人只说 “没事没事,再盛一碗”。桌上的作业写得歪歪扭扭,平板却亮着游戏界面,不是老人不爱,是他们把 “疼” 当成了 “惯”,把 “平板哄娃” 当成了 “省心”。

农村隔代教育的难,从来不是缺爱,是缺 “会爱的方法”。六公知道孙女爱吃排骨,赶集时再沉也会背回来;小谢的奶奶知道孩子喜欢玩具,省吃俭用也要买。可他们不知道,睡前的一句 “今天学了啥”,比一筐排骨更暖;陪孩子搭一次积木,比一部平板更能拉近距离。

总有人说 “教育是学校的事”,可在农村,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就像在沙地上盖房子。我试过走两小时山路去家访,跟老人说 “别总给孩子钱,多问问作业”;也试过让孩子每天给父母发一条 “今日所学” 的语音。慢慢发现,当爷爷愿意学着看孩子的课本,当爸爸愿意每天抽十分钟视频,那些 “冒冒失失” 的孩子,会慢慢坐直身子,眼里有光。

田埂上的庄稼,要浇水、施肥、除草才会丰收;村里的孩子,也需要祖辈放下 “舍不得”,父母多些 “放不下”,老师多些 “不放弃”。六公的孙女最近愿意开门了 —— 因为爷爷学着用老年机拍田里的稻穗,跟孩子说 “你看这稻子,要晒够太阳才饱满”;小谢也慢慢不打架了,因为爸爸每周会视频跟他 “比谁的作业写得好”。

那些曾关着的房门,从来不是被 “说服” 推开的,是被耐心和陪伴 “焐” 开的。教育从来不是老师一个人的孤军奋战,是祖辈捧着热乎的饭菜、父母隔着屏幕的叮嘱、老师走破的布鞋,一起陪着孩子,慢慢走向田埂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