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人头痛,守护“大脑健康”
发布时间:2025-10-14 16:41 浏览量:5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王彩昳、徐立、左乔头痛是生活中常见的不适——熬夜后太阳穴发紧、压力大时后脑勺酸胀、感冒发烧时额头隐痛,大多休息后就能缓解。但对60岁以上老年人而言,有些头痛是“健康警报”:若老人不仅头痛,若伴随出现反应变慢、嗜睡,甚至一侧手脚抬不起来,必须立刻警惕,这很可能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信号,严重时危及生命。一、解成因:读懂慢性硬膜下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脑血管常见病,相关报道显示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1.7/10万,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每年递增8%。从解剖学看,大脑外层有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三层保护膜,慢性硬膜下血肿就是血液在硬脑膜与蛛网膜间隙慢慢积聚形成的局限性血肿。不同于急性脑出血的“突然发作”,它有明显“时间差”,多在头部轻微创伤(如磕碰、摔倒)后3周~3个月逐渐出现,早期难察觉。二、找关键:解密老年高危3因素脑萎缩致“空间变大”:老年人脑组织生理性萎缩,使硬脑膜与脑组织间隙扩大。头部受轻微外力撞击,就可能导致间隙内小血管破裂出血,且因间隙大,出血难被压迫止血,易积聚成血肿。血管脆、凝血弱:老年人血管壁弹性减退、脆性增加,轻微外力易致血管破裂;部分老人因冠心病、房颤等长期服阿司匹林、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栓药,或血小板减少致凝血异常,患病概率是普通人群的4.2倍。基础病难恢复: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硬化等慢性病,降低老年人身体代偿能力,少量出血也难自行吸收,易加重病情。三、辨差异:牢记危险头痛3特点很多老人认为“年纪大了头痛正常”,但慢性硬膜下血肿引发的头痛,和普通头痛(如常见的紧张性头痛)有三个关键区别,一定要学会分辨:第一个特点是疼痛久、难缓解:慢性硬膜下血肿引发的头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无明显缓解期,可能连续痛数周;普通头痛多是阵发性隐痛或紧箍样痛,休息几小时到一天就能好转。第二个特点是症状会加重:随着脑内血肿增大,危险头痛会逐渐加剧,还可能从单侧发展为双侧;普通头痛症状稳定,不会随时间明显加重。第三个特点是伴异常症状:危险头痛常伴随颅内压增高表现(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或神经损伤症状(手脚无力、言语含糊、记忆力减退);普通头痛多无这些问题,顶多偶尔头晕、乏力,不影响行动与语言。特别提醒:若老人出现“头痛加重+一侧手脚无力”“头痛伴频繁呕吐”“头痛后突然意识模糊”,属于“紧急预警”,必须立即送医,绝不能拖延。四、知重点:明确就医3类沟通信息就诊时,家属需清晰提供以下三类信息,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判断病情:症状细节要具体:说清头痛开始时间、位置(如左侧太阳穴)、程度(如“痛到睡不着”),以及是否呕吐(次数、是否喷射状)、手脚无力表现(如“右手抬不起来”),越详细越利于判断。创伤史别遗漏:回忆近1~3个月老人是否有头部碰撞、摔倒等情况,哪怕是“轻微磕碰”也要告知——约70%患者能追溯到3个月内的轻微创伤史,这是诊断关键线索。用药情况需完整:带上老人所有药物(含处方药、保健品),说明是否服用抗凝药及具体剂量、时长,这些信息直接影响医生对出血风险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五、定方案:选对安全治疗3要点1.先诊断:CT检查是核心依据治疗前必须通过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其能清晰显示血肿的位置、大小及密度(辅助判断出血时间),为后续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关键数据——无论是判断血肿厚度是否达标,还是术后观察恢复情况,CT检查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2.传统治疗方法若CT检查血肿量少,且老人仅偶有头痛、无手脚无力或呕吐,或身体不耐受手术时,优先选择药物治疗。常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等,促进血肿的吸收。服药期间需每2~3周复查CT,动态监测血肿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若CT显示血肿量大,或老人头痛剧烈、频繁呕吐等症状突出,或药物治疗无效时,需采取钻孔引流术引流出血液。多数患者1~2天头痛缓解,1个月复查CT可见血肿吸收率超90%,后遗症发生率低于5%。3.创新治疗方案相比传统治疗,我院率先开展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栓塞介入治疗优势更加显著。介入治疗仅通过血管穿刺,精准栓塞血肿供血动脉,从根源阻断血肿发展,不仅创伤小,还能降低血肿复发率。同时,该治疗可在局部麻醉下开展,降低了全麻相关风险,尤其适合高龄或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且术后患者恢复速度更快,住院时间短,能更早回归正常生活。对老年人而言,“头痛忍一忍”“反应慢是老糊涂”的想法,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症状出现1个月内确诊治疗,神经功能恢复率超85%;延误超3个月,恢复率降至50%以下,可能留下永久性手脚无力、记忆力衰退等后遗症。提醒家属:日常多关注老人身体变化,若发现“持续性头痛”“手脚无力”“反应变慢”,别忽视、别拖延,及时带老人就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让老人远离疾病,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