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头晕乏力,罪魁祸首竟是“肠道小吸血鬼”——钩虫病科普指南

发布时间:2025-11-13 18:14  浏览量:2

怀化日报全媒体讯“医生,我这头晕咋总好不了?”近日,怀化市第五人民医院(怀化市鹤城区人民医院)接诊了一位74岁的马大爷,他的症状很典型:晨起头晕、走路喘气、食欲下降。家人带他做了血常规,结果显示是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这在老年人中不算少见,医生先开了铁剂补铁,可半个月过去,贫血反反复复不见好。

“您平时在家种菜吗?浇水、翻土戴手套吗?”医生的追问让真相浮出水面。马大爷坦言:“种了点青菜,戴手套麻烦,直接用手才得劲。”正是这个习惯,让“凶手”露出了马脚——粪便常规检查显示,他的大便里查出了钩虫卵!

原来,马大爷种菜时,未戴手套的手接触了含钩虫卵的泥土,虫卵通过摸嘴、揉眼睛的动作进入体内。这些钩虫在肠道长大后,会用“小钩子”紧紧咬住肠壁,每天吸血0.02-0.1毫升。看似不多,日积月累却把马大爷的血“吸干”,才导致了持续的头晕、乏力。

(显微镜下的虫卵)

钩虫入侵人体有清晰的路径,全程像一场“步步为营的偷袭”

1. 皮肤入侵:光脚踩在含幼虫的土壤上,幼虫会直接钻入皮肤,引发“钩蚴性皮炎”——局部红肿、瘙痒,这是身体发出的第一个“警报”。

2. 肺部“漂流”:钻进皮肤的幼虫会随血液流到肺部,可能引发短暂咳嗽、气喘,症状类似感冒,通常1-2周会自愈,很容易被忽视。

3. 肠道“定居吸血”:最终,幼虫会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并“定居”,其中十二指肠钩虫吸血更猛,单只美洲钩虫每天就吸血0.02-0.1毫升。长期下来会导致四大问题:贫血(脸色苍白、乏力、头晕)、营养不良(儿童可能发育迟缓)、消化道功能紊乱,甚至消化道出血。

这3个习惯最招钩虫,别再做了!

1.赤脚在农田、菜地行走,给幼虫“钻皮肤”的机会;

2.接触用未处理粪便施肥的土壤,土壤中易残留大量钩虫卵;

3.生吃未洗净的蔬菜瓜果,虫卵可能随食物进入肠道。

如何揪出体内的钩虫?3项检查就够了

1. 粪便常规检查(首选):直接查找粪便中的钩虫卵,是确诊钩虫病最直接的方法;

2. 血常规:判断贫血程度,钩虫病患者多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3. 胃肠镜:少数情况下,可直接看到肠壁上吸附的钩虫成虫。

治疗钩虫病:驱虫+对症,双管齐下

确诊后无需慌张,治疗核心是“杀虫+补损伤”:

医生会开具驱虫药(如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务必按疗程服药,确保成虫、虫卵“斩草除根”;

同时配合补铁等对症治疗,改善贫血、营养不良等问题;

治疗后要复查粪便,确认虫卵消失,还要彻底改变卫生习惯,避免再次感染。

远离钩虫,守护全家健康

1. 下地必穿鞋戴手套:物理防护是第一道防线,别图省事直接用手、光脚;

2. 生吃食物彻底洗:蔬菜水果用流水反复冲洗,避免虫卵残留;

3. 粪便要无害化处理:农村地区勿随地排便,粪便需经过处理再用作肥料;

4. 高危人群定期检查:经常种菜、接触土壤的人,可定期做粪便检查;

5. 宠物也要驱虫:宠物可能携带钩虫,定期给宠物驱虫能减少环境中的虫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