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数字报刊平台-皋虞怀古
发布时间:2025-11-14 06:20 浏览量:3
转自:天津日报
参加一个采风团驱车至青岛市即墨区皋虞,这里是王羲之祖居之地,西汉皋虞古城旧址。在青岛地铁11号线皋虞站对面,有一座金碧辉煌的牌坊。牌坊的楹联上写着:面黄海观惠风祥云紫气东来,依钱谷揽天光水色钟灵毓秀。
这金色的楹联,在秋日午后的阳光下闪闪发光。
牌坊后面,有两列站立着的石像。这些新雕刻的石像,好似从大汉王朝穿越而来,带着古城的荣耀。左边六尊分别是王元、王吉、王祥、王览、王导和王羲之六位琅琊王氏先祖,右边六尊分别为刘建、刘定、刘裒、刘勋、刘显和刘乐六位汉代诸侯。这些石像是石头做的史书,展示了皋虞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
王元为了躲避秦乱,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徙居琅琊东部,建村谓“皋虞”。“皋”是指近水之高地,“虞”则指掌山泽之官吏。前傍水,后依山,故曰“皋虞”。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皋虞侯国正是在此时应运而生。
胶东康王刘寄死后,其长子刘贤继承王位,其另一子炀侯刘建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被封为皋虞侯。在这里,他修筑都城,置皋虞县,属琅琊郡。其地就位于今青岛市即墨区温泉街道东皋虞村北。皋虞古城比即墨古城还要早,就这样扎根在即墨大地上,留下文化的根基。
王吉是王元的第六代孙,生活在汉武帝到汉元帝统治期间。举孝廉,官至博士谏大夫。王吉、王骏、王崇为代表的琅琊皋虞王氏,德行高洁,为官清廉,传承经史,教化乡里,润泽千秋。王吉的后代从皋虞到不其城(城阳),再到诸城、临沂。晋人南渡,到王导、王羲之等琅琊王氏家族发展到巅峰。
我们来到皋虞时正值深秋,树叶在风中飒飒作响。怀古的幽情浓烈如酒,又如同青山之上白云缭绕。
东皋虞村的王氏后人,带我们寻访王吉墓群。
据地方志的记载,王吉墓群东邻钱崮山,西靠笔架山,北依庙崮山,东南面紫金山。清清的山溪汇入,流向墓群正南面的大海。我们没有看到小溪,但附近有一个水库。
置身深秋的旷野,放眼远望,北面青山起伏。近处有一些隆起的土丘,上面植被茂盛。有的遍植青松翠柏,以铁丝网加以保护。近年来这里出土了编钟、王莽钱、古陶、汉砖等不少文物,为考证汉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因此被列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确定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两个石碑伫立在王吉墓群前。
那日寻访,天高云淡,枫叶正红荻花白。大片的荻花在风中起伏,晃动,竟然有了海浪一样的韵律和节奏。秋风瑟瑟,带着浓浓的凉意。荒草萋萋,呈现秋天的色调,在山丘上蔓延。黄色的草掩映在郁郁的翠柏之间。凄凉千古事,山川古今同。这些墓群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光,王侯将相在此安眠、沉睡,而山川和大海万古长存。在村庄里生活的一代一代的人们,如同大地上一季一季的庄稼,生生不息,绵延不断。
经过秋收的田地,看见其裸露出真实的面目。干枯的玉米秸犹存,有几个行列还站立着。丛生的柘树映入眼帘,这带刺的灌木,结出红色的球果,大小如玫瑰香葡萄。柘树球果的颜色是一种很结实的红,果子上面带着不规则的裂纹。放眼望去,黄色的大地,蓝色的天空,这秋景真可谓明艳动人,给大风中的行人带来丝丝温暖。
一位老人头戴一顶灰色帽子,两鬓斑白如风中的荻花,他的衣袖上沾着两粒苍耳。这是下午三点多,他一只脚踏在地排车上,另一只脚踩在结实的黄土地上,迎着柔和的阳光,讲述几十年前王吉墓群被盗挖的往事。好在近些年墓群被保护起来,还安装了摄像头。
一阵猛烈的风吹来,黄草,红叶,荻花,在大风中瑟瑟发抖,窸窸窣窣的秋声,萧索又绵长,仿佛历史老人的诉说。离开时,橘黄色的阳光涂满了山冈。几只奶牛散落在山坡上,低头吃草,咀嚼着士族变迁的沧桑,反刍着千年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