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椎动脉陷“双重危机” 复合技术重建后循环血流
发布时间:2025-05-26 08:46 浏览量:6
(通讯员 周珊)86岁的张爹爹近来被头晕“缠上”,从起初的偶发眩晕到走路时脚下发飘,这个被误认为是“年纪大了自然现象”的症状,实则是脑血管发出的危急信号。“手术怕风险,不手术怕瘫痪”的两难境地愁坏一家人,所幸脑血管病介入专家冒“三重高风险”为其重建后循环血流,成功助力老人安享高品质晚年。
据了解,家住广东珠海的张爹爹本就有30余年高血压病史,以及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虽去年接受过心脏支架植入手术,他却因术后病情改善而频频忽视医嘱,不仅隔三差五减量,甚至停服降压药与抗栓药,日常饮食仍顿顿不离酱肉、咸菜,直至近三个月来头晕变本加厉几次险些摔骨折,最终在社区医院复查并全面体检时发现“脑动脉重度狭窄”,两难的手术抉择让一家人忧心忡忡,老人更是终日卧床不敢活动。经多方打听及网络查证,5月19日,一家人慕名找到治疗复杂脑血管病更为稳妥的武汉脑科医院·长江航运总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王万铭教授团队。
互认外院检验检测结果,详细了解病史、病征后,为进一步明确诊断,王万铭立即为张爹爹完善了脑血管造影检查,锁定右侧优势椎,右侧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狭窄率已达95%。回溯病史,王万铭告诉张老一家,正是因为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导致血管壁持续承受高压冲击,而术后随意的生活习惯更成了“加速器”,这才导致其血管内壁布满斑块,如同生锈的水管被厚垢堵塞,更凶险的是,本应代偿供血的左侧椎动脉先天发育不良,管径仅为正常的1/4。“椎基底动脉是大脑后循环的‘主干道’,一边95%堵死,一边先天不足,就令椎基底动脉好似缺水的农田。”王万铭教授深入浅出的比喻解开了老人一家的疑惑,他进一步解释,其头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典型表现,一旦血管完全闭塞恐将随时引发急性脑梗死危及生命,当务之急便是要尽快植入支架恢复血流。
面对患者超高龄对手术耐受差、基础病多增加并发症概率、血管钙化迂曲导致支架定位难度呈指数级上升的三重高风险,王万铭团队制定了精密的手术方案。在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认可和充分信任下,王万铭带领谭建军、龚金峰等脑血管介入手术团队采用股动脉穿刺的微创路径,在三维影像的“实时导航”下,似穿针般调整导丝角度,巧妙避开坚硬的钙化斑块,选用更适宜的药物涂层支架。术中,虽导丝每推进1毫米都需兼顾血管弹性与斑块分布,但王万铭团队凭借复杂脑血管病的微创介入治疗经验,最终仅用40分钟便完成支架释放。术后造影显示,患者右侧椎动脉开口畅通,后循环供血完全恢复。
术后复盘王万铭指出,张爹爹的病例正印证了“脑血管疾病是生活方式病”的医学共识:正是由于老人年轻时高盐高脂饮食埋下动脉粥样硬化隐患,中年忽视基础病管理加速血管老化,术后又放任病情则让危机集中爆发。术后次日,老人头晕症状完全消失,已能独立行走,查房时他反复向医护团队表示感谢,并感叹:“早知道就该管好嘴、按时吃药!”
椎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早期筛查与干预至关重要。王万铭指出,椎动脉狭窄引发的后循环缺血常被误认为颈椎病或老年眩晕,因此当出现反复头晕、视物模糊、步态不稳、单侧肢体麻木时,需警惕脑血管病变。若进一步出现口角歪斜、言语障碍等症状,务必在4.5小时“黄金时间窗”内抵达有溶栓资质的综合医院,争取溶栓或介入治疗机会。同时王万铭提醒,卒中可防可治,但从生活方式干预到精准医疗介入,始终保持全周期血管健康管理才是远离卒中的关键。
责任编辑: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