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人反被讹,周女士收道歉信后仍要起诉:给善良一个交代!
发布时间:2025-08-06 15:26 浏览量:4
“为什么我扶个老人,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7月29日晚,甘肃兰州的周女士在镜头前再次哽咽。短短一句话,像一记闷锤砸在公众心头。两个月前,她在小区甬道里伸手扶起一位跌倒老人,却遭老人家属及邻居集体指责“撞了人”。为了自证清白,她跑派出所、找监控、做笔录,体重从108斤掉到86斤,血压飙升到160,心律不齐到要靠药物入睡。直到那天傍晚,她才收到对方姗姗来迟的道歉信——薄薄一张A4纸,却写满阴阳怪气的推脱:“鉴于周女士苦苦哀求,我们决定不再追究……后期家父一切后果与周女士无关。”
一、好心伸手,竟成“肇事者”
5月22日早上7点40分,晨练回家的周女士看见一位老人仰面倒在路边,拐杖甩出半米远。她没有多想,冲上去托住老人头部,拨打120,又联系物业喊来家属。可老人儿子到场后,第一句话竟是:“你把我爸撞了就想跑?”随后,围观邻居七嘴八舌:“我刚刚看到她骑车蹭到老人。”监控视频一时拿不到,周女士被堵在原地两小时,直到民警赶来登记。
二、两月自证,暴瘦22斤
立案、调监控、做笔录、跑医院……周女士的生活被彻底打乱。最初一周,她每天凌晨四点惊醒,睁眼就开始刷新手机,看派出所有没有消息。由于精神压力太大,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短短两个月瘦了22斤。更糟的是,体检报告上多了“高血压、心律不齐”几项。她说:“我不是怕赔多少钱,就怕一辈子背着黑锅。”
6月19日,警方终于在小区侧门监控里找到关键片段:老人自己踩空台阶后仰摔倒,周女士骑车从后方十多米处才出现。事实大白,但家属只是淡淡一句“哦,搞错了”,便再无任何表示。周女士要求公开道歉,对方却一拖再拖。
三、“阴阳”道歉,刺痛全网
7月29日,那封所谓“道歉信”被塞进周女士家门缝。信中写道:“周女士苦苦哀求我方原谅,我们出于人道不再追究”“家父后期有任何脑溢血、骨折恶化,均与周女士无关”。末尾还大言不惭地祝她“好人一生平安”。周女士读完浑身发抖:“这不是道歉,是二次伤害。”
她把信拍照发到网络,瞬间引爆热搜。话题#扶老人被讹2个月后收到阴阳道歉信#阅读量破6亿。网友怒评:“每一句都在撇清责任,每一句都在补刀。”
四、善良不该孤立无援
面对镜头,周女士反复提到一个词——寒心。更让她难过的是,小区微信群里竟有人说她“小题大做”,“人家都写信了还想怎样”。业主群沉默的“已读”像一道道墙,把善良困在原地。
幸运的是,警方为她出具了《不予处罚决定书》,律师志愿团也已介入,准备以侮辱、诽谤为由起诉老人家属及传播不实言论的邻居。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我们要让道歉成为真正的道歉,而不是免责书。”
五、扶还是不扶?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回答
每一次“扶人反被讹”事件,都会把“扶还是不扶”推上风口浪尖。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指出:民法典第184条已明确“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但现实中很多人不知、不敢用。他呼吁建立“好人举证绿色通道”,由公安机关第一时间固定证据,避免救助者陷入漫长自证。
而道德层面,比道歉更重要的是共情。小区一位退休教师自发写下倡议书:“今天我们不替周女士说话,明天就没人替我们说话。”短短两天,已有两百多位业主签名。
六、尾声:给善良一个拥抱
8月3日,周女士回到事发地,那块曾被血迹染红的地砖已被冲洗干净。阳光刺眼,她却第一次露出笑容:“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扶,但希望下一次,我不再是一个人战斗。”
那封道歉信仍夹在她的日记本里,纸张轻薄,却提醒着整个社会:别让善良的人流血又流泪。只有让责任方真正低头,让法律与公德同时“在线”,下一次伸手才不再犹豫。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我们讨论的不是一封信,而是如何让‘好人有好报’成为理所当然。”愿周女士的下一顿早餐,不再伴着药片;也愿所有伸出的手,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