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老人头昏手软,众医无效反濒死,朱丹溪一招“反治”令人叫绝
发布时间:2025-09-30 12:28 浏览量:8
元代名医朱丹溪有一则著名医案,记载一位七十九岁老翁,头目昏眩沉重,手足无力,口中痰涎不绝,众医皆以风痰论治,唯丹溪独断为大虚之证,力排众议,以补为主,终获奇效。此案蕴含的中医智慧,至今仍发人深省。
症脉详析,洞见真虚
患者“头目昏眩而重,手足无力,吐痰口口相续”,表面看似风痰上扰之象。然朱丹溪详察脉象:“左手脉散大而缓,右手缓而大,大不及于左,重按皆无力”。此脉散大无力,绝非实证,乃元气虚衰之明证。
《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虚阳外越,故脉见散大;重按无力,乃里虚之确据。患者年近八旬,正合《内经》“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之论,脏腑精气已衰。头目昏眩者,清阳不升也;手足无力,脾气虚也;吐痰相续,非痰之盛,乃脾虚不运,津液凝滞也。大便三四日一行,非燥结,乃气虚传送无力;微渴者,津不上承也。
众医不察病本,见眩治风,见痰治痰,恰如《医嘱》所言:“庸工不知,不分虚实,动手发汗,杀人如麻。”若循此误治,至春深木旺之时,虚阳更加浮越,必致阴阳离决。
补益为君,佐以清降
朱丹溪力排众议,以人参、黄芪、当归、白芍、白术、陈皮浓煎作汤,大补气血。此方深合《内经》“虚者补之”、“劳者温之”之旨。人参、黄芪补脾肺之气,升举清阳;白术健脾燥湿;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陈皮理气和中,使补而不滞。更妙在佐以连柏丸,黄连、黄柏皆用姜汁炒,取苦降辛通之意,清浮游之火而不伤中阳。
此治法暗合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却又灵活变通。患者高年,不仅阴亏,阳气亦衰,故不可单纯滋阴降火,而当气血双补,佐以清降。连柏丸四季配伍亦有讲究:冬加干姜少许,因冬令阳气内藏,多加温药助其封藏;余三时依本法,因春升、夏浮、秋收,皆需适当清降。
医理探微,治病求本
此案精妙处在于“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患者外在表现似风痰,本质却是气血大虚。朱丹溪曾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本案正是此理论的具体体现——不直接祛痰,而通过补气养血,使气旺津行,痰源自绝。
连柏丸的运用更见丹溪心思缜密。高年虚证,纯补恐虚阳不受,佐以苦寒又怕伤胃。故用姜汁制连、柏,取其辛开苦降,既清浮火,又护中焦。这种配伍思想,与张仲景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养生启示,防病为先
此案服药一年半方见效,提示虚损之证,非旦夕可愈,贵在坚持。《内经》云:“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药物须经长期服用,方能逐渐改变体质。现代人治病多求速效,往往半途而废,读此案当深思。
对于老年疾病,朱丹溪此案提示我们:高年多虚,纵有实象,也多属本虚标实。治疗当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这对当今老年病防治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朱丹溪此案,不仅展示了其精湛医术,更体现了中医“辨证求本”的核心思想。医者临证,当如丹溪般详察精思,勿为表象所惑,方能挽危救逆,起沉疴于既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