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医生患者对着干”!3个常见误会解开,双方都少受委屈

发布时间:2025-10-06 21:37  浏览量:7

前阵子陪表姐带孩子去儿科看病,就差点闹了小矛盾——孩子发烧39度,表姐急得直哭,催着医生“赶紧开退烧药、打退烧针”,医生却先让去查血常规,说“得先分清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不能随便用退烧药”。表姐当时就急了:“孩子都烧这么高了,查这查那耽误时间,你是不是故意让多花钱?”

后来血常规结果出来,是病毒性感冒,医生开了口服退烧药,又教表姐物理降温的方法,不到两小时孩子体温就降下来了。医生才跟表姐解释:“不是我不着急,要是细菌感染,光吃退烧药压不住,得用抗生素;要是病毒感染,用抗生素没用还伤孩子肠胃,查个血是为了对症用药,不是多花钱。”表姐听完也有点不好意思:“我当时就想着孩子烧得难受,没顾上听你说,还以为你不重视。”

其实生活里很多类似的事,本来不是“医生不负责任”,也不是“患者不讲理”,最后却闹得两边都委屈——不是“医生患者对着干”,而是中间隔着几个没解开的误会。这些误会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比如“医生为啥不马上开药”“患者为啥总催着治病”“检查单多就是乱开单”,要是没说透,就容易往“对方不体谅自己”上想,最后变成矛盾。我找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聊了聊,又结合身边的真实例子,把最容易引发误会的3个点拆开来,说说医生和患者各自的想法,不是评谁对谁错,而是让两边都能互相明白点,少点委屈、多点理解。

第一个误会:“医生不马上开药/治病,就是不负责”——其实是“想找准问题,怕治错”

很多患者看病时,一进门就想让医生“直接开方、赶紧治病”,尤其是家里人疼得厉害、孩子发烧哭闹时,更容不得等——要是医生先让做检查、多问几句病情,就容易觉得“医生磨磨蹭蹭,不把病人当回事”。但对医生来说,“不马上开药”不是不负责任,反而是怕“没找准问题乱治,反而耽误事”。

朋友在急诊科工作,他跟我说过一个事:去年冬天,有个大爷突然胸痛,被家人扶着来急诊,一进门家人就喊“快给开点止痛药,老人疼得受不了了”。朋友没马上开止痛药,而是先问大爷“疼了多久、是针扎样疼还是闷疼、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又让护士先量血压、做心电图——家人当时就急了,说“人都疼成这样了,还问这问那,你们是不是不管死活?”

结果心电图出来,大爷是急性心梗,得马上送抢救室溶栓,要是当时先开了止痛药,虽然能暂时止疼,但会掩盖病情,耽误抢救时间。后来大爷救过来了,家人专门跟朋友道歉:“当时光顾着心疼老人,没想着你是怕看错病,怪我们太急了。”

朋友说,医生看病就像“修东西”,得先搞清楚“哪儿坏了、咋坏的”,才能对症修——比如发烧,可能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也可能是其他毛病引起的,病毒感染用抗生素没用,还会让身体产生耐药性;比如肚子疼,可能是肠胃炎,也可能是阑尾炎、肾结石,弄错了治疗方法,轻的白受罪,重的会出危险。

就像表姐带孩子看病那次,要是医生没查血常规就开了抗生素,孩子是病毒性感冒,吃了不仅不退烧,还可能拉肚子、影响免疫力——医生多问几句、让做个检查,不是“故意拖延”,是想确定“到底是啥问题”,别让“着急治病”变成“治错病”。当然,医生也可以多跟患者说句“现在需要查清楚原因,不然开错药反而不好”,患者也能少点焦虑,不用总往“医生不负责”上想。

第二个误会:“患者总催、总质疑,就是不讲理”——其实是“心里慌、怕耽误,又听不懂专业话”

医生每天要接诊几十个病人,尤其是儿科、内科、急诊科,一上午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要是遇到患者反复催“啥时候到我”“药啥时候开”,或者质疑“这检查有必要吗”“这药能管用吗”,难免会觉得“患者不体谅人、不讲理”。但对患者来说,“催和质疑”不是故意找茬,大多是“心里慌、怕耽误病情,又听不懂医生说的专业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问清楚”。

小区的张阿姨去年查出甲状腺结节,去医院复查时,医生看了B超单说“结节有点变化,建议做穿刺活检”。张阿姨一听“穿刺”就慌了,赶紧问“穿刺是不是很疼?是不是结节变癌了?不做行不行?”医生当时忙着叫下一个病人,只说了句“做了才知道良恶性,不做没法判断”,就喊了下一位。张阿姨越想越怕,觉得“医生没说清楚就催着做检查,是不是想赚检查费”,回家后跟家里人念叨,最后拖了半个月才去做穿刺,结果是良性的,虚惊一场。

后来张阿姨跟医生聊起这事,医生也有点无奈:“那天上午挂了40多个号,后面还有病人等着,我以为说‘做了才知道’你能明白,没想到你会怕成这样。”张阿姨也说:“我也不想催你,就是一听‘穿刺’心里没底,你没说清楚是不是良性、疼不疼,我就越想越慌,只能反复问。”

其实患者的“催”和“质疑”,大多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医生说的“结节变化”“穿刺活检”,对自己来说是每天都接触的专业词,但对患者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听,不知道是啥意思、有没有风险;患者怕的不是“做检查、吃药”,是怕“病情严重自己不知道”“花了钱还治不好”“检查疼不疼、有没有副作用”。要是医生能多花几十秒,用大白话解释一句“穿刺就是取点组织看看,不疼,做了能确定是不是好的,放心”,患者心里有底了,自然不会反复催、反复问;患者要是也能说句“我不太懂这个,你能不能跟我说说”,医生也能明白“你不是找茬,是想弄清楚”,两边都能舒服点。

第三个误会:“开的检查单多,就是医生想赚提成”——其实大多是“怕漏查,万一有没发现的问题”

很多患者拿到一沓检查单,第一反应就是“这医生肯定想赚提成,开这么多没用的检查”,尤其是检查费贵的时候,更容不得多想——比如感冒开了血常规、胸片,或者体检开了好几个项目,就觉得“医生在乱开单,坑钱”。但对医生来说,“多开检查单”不是为了赚提成(现在医院早不让医生靠开检查拿提成了),大多是“怕漏查了其他问题,万一有没发现的毛病,耽误了治疗,反而更麻烦”。

我同事小林之前去看咳嗽,咳了快半个月,医生让她查血常规、胸片,还要查过敏原。小林当时就有点不乐意:“不就是个咳嗽吗?查个血常规看看是不是炎症就行,咋还要拍胸片、查过敏原?是不是想多收钱?”医生没生气,跟她说:“你咳了半个月,不光是炎症可能引起,也可能是支气管炎、过敏,甚至是其他问题,拍胸片能看看肺里有没有事,查过敏原能知道是不是接触了啥东西一直咳,要是只查血常规,漏了其他问题,你还得接着咳,更遭罪。”

小林半信半疑去做了检查,结果是过敏性咳嗽,对尘螨过敏,不是炎症——医生开了抗过敏药,又让她回家换床单、除螨虫,不到一周咳嗽就好了。小林后来跟我说:“当时我还觉得医生乱开单,现在才知道,她是怕漏了过敏的事,要是只开了消炎药,我吃了也没用,还得接着咳,反而白花钱。”

朋友也跟我说,现在医生开检查单,比患者还谨慎——比如遇到老人头晕,除了查血压,还会让查血糖、做头部CT,不是“想多开单”,是因为头晕可能是血压高、血糖低,也可能是脑血管的问题,万一漏了脑血管的问题,耽误了治疗,后果更严重;比如孩子摔了一跤,除了看有没有外伤,还会让拍片子,是怕“骨头裂了没看出来,孩子活动时加重病情”。

当然,也有患者觉得“有些检查确实没必要”,比如年轻人体检,医生开了一堆老年人常查的项目——这时候不用直接觉得“医生坑钱”,可以直接问一句“我这么年轻,这个检查有必要做吗?”医生大多会跟你解释“为啥开这个检查,对你有没有用”,要是真没必要,也会给你去掉;医生要是也能主动说句“这个检查是看啥的,对你来说有必要做”,患者也能明白“不是乱开单,是为了查清楚”,不用心里犯嘀咕。

2个小建议:不用“谁让着谁”,简单两句话就能少点误会

其实解开这些误会,不用“医生必须让着患者”,也不用“患者必须体谅医生”,就靠简单的两句话,不管是患者还是医生,多说一句、多问一句,就能少点委屈、少点矛盾。

对患者来说:不知道就问“啥意思”,别自己瞎猜。要是医生说的话听不懂(比如“穿刺活检”“结节分级”),别不好意思,直接问“这个是啥意思?对我来说有啥影响?”;要是觉得检查多、不想做,别直接说“你是不是想赚提成”,可以问“这个检查是查啥的?不做行不行?”——医生知道你是想弄清楚,不是找茬,自然会跟你解释明白,你也不用自己瞎猜、越想越气。

对医生来说:多跟患者说句“为啥要这么做”,别只说“该做啥”。开检查单时,多说一句“这个检查是看有没有XX问题,不查怕漏了”;让患者等的时候,多说一句“现在要先给你查清楚原因,别急,很快”;开药方时,多说一句“这个药是治啥的,吃了可能会有点XX反应,正常”——患者知道了“为啥要这么做”,心里有底了,自然不会催、不会质疑,你也不用被问得不耐烦。

说到底,医生和患者从来不是“对立面”,双方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想把病治好,让患者少遭罪。那些误会,就像隔在中间的一层薄纸,没捅破的时候,两边都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捅破了才发现,原来医生不是“不负责”,是怕治错;患者不是“不讲理”,是心里慌。

就像表姐后来跟我说的:“要是当时我能问医生一句‘为啥要先查血常规’,医生能跟我说句‘查清楚才能对症用药’,我也不会急得跟医生呛起来,两边都不委屈。”

想问问大家,你去看病时,有没有遇到过“觉得医生不负责,后来才明白是误会”的事?或者你身边有医生朋友,有没有跟你说过“患者不理解自己,其实是没说清楚”的经历?要是下次看病遇到类似情况,你会试着多问一句、多说一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