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两个药:老人头晕的“对症药”?别盲目吃,先搞懂适用场景
发布时间:2025-10-11 21:16 浏览量:7
提到老人头晕,很多人会听说这两个药,就能少求人,尤其对子女不在身边的中老年人来说,总盼着靠这两种药解决反复头晕的麻烦。但事实上,一个是中医“健脾养血”的调理药,一个是西医“抗血小板聚集”的预防药,二者针对的头晕原因完全不同——用对了能缓解不适,用错了可能伤身体。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这两种药与老人头晕的关系,讲清它们的真实作用、适用情况和核心误区,帮大家理性用对药,避免踩坑。
一、先搞懂:老人头晕为啥不能“靠两种药包治”?
老人头晕的原因特别复杂,不是“一种药或两种药就能全搞定”,常见的原因就有五六种,比如:
- 脑部供血不足(血管狭窄、血液黏稠);
- 气血亏虚(贫血、营养不良);
- 高血压或低血压波动;
- 颈椎病(压迫椎动脉);
- 耳石症(内耳平衡器官出问题)。
而归脾丸和阿司匹林,仅针对其中两种原因有效:归脾丸管“气血亏虚”导致的头晕,阿司匹林管“血管堵塞风险高”导致的头晕(比如预防脑供血不足加重)。如果头晕是高血压波动、耳石症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吃这两种药不仅没用,还可能延误病情——就像钥匙开错锁,不仅打不开门,还可能把锁芯弄坏。
二、归脾丸:只对“气血亏虚型”头晕有用,别乱当“万能头晕药”
1. 归脾丸的“本事”:它是“补气血的调理药”,不是“治所有头晕的药”
归脾丸在中医里的核心作用是**“益气健脾、养血安神”**,针对的是“气血亏虚”导致的头晕——简单说,就是老人因为脾胃弱、吸收差,长期气血不足,大脑得不到足够滋养,才出现头晕。
这种头晕有明显特点,你可以对照看:
- 头晕时不是“天旋地转”,而是“昏昏沉沉、头重脚轻”,像没睡醒一样;
- 伴随其他气血虚症状:比如脸色苍白、手脚没力气、容易累、心慌、睡不好(入睡难或醒得早)、胃口差;
- 头晕在劳累后会加重,比如逛完菜场、爬完楼梯后,坐下休息半小时能稍微缓解。
举个例子:有位阿姨平时胃口不好,吃一点就饱,还总觉得累,早上买菜回来就头晕,医生判断是“气血亏虚”,让她在调理脾胃的同时吃归脾丸,两周后头晕减轻,脸色也红润了些——这就是归脾丸的“对症效果”。
2. 绝对不能用归脾丸的3种头晕
如果老人头晕是以下情况,吃归脾丸不仅没用,还可能加重不适:
- 头晕时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可能是耳石症、颈椎病):这类头晕是“平衡器官或神经受压”导致的,归脾丸补气血的作用无法解决,吃了还可能因“滋腻”影响消化;
- 头晕伴随血压突然升高(比如收缩压超过160mmHg):此时头晕是血压波动引起的,需先调整降压药,归脾丸不能替代,盲目吃可能延误血压控制;
- 头晕伴随口苦、口臭、大便黏腻(可能是湿热内蕴):归脾丸偏温补,会加重体内湿热,导致口干、腹胀等症状。
三、阿司匹林:只对“血管堵塞风险高”的头晕有用,不是“人人都能吃”
1. 阿司匹林的“本事”:它是“防血栓的预防药”,不是“治头晕的药”
阿司匹林在西医里的核心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针对的是“脑部血管狭窄、血液黏稠,有血栓风险”导致的头晕——比如老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已经查出颈动脉斑块,医生判断“未来可能发生脑供血不足加重或脑梗”,才会建议吃阿司匹林。
注意:阿司匹林不是“直接治头晕”的药,而是“通过预防血管堵塞,减少头晕反复的风险”。比如有位爷爷有高血脂,颈动脉有轻度斑块,偶尔头晕,医生让他吃阿司匹林,同时控制血脂,半年后头晕次数减少——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帮他降低了血管堵塞的概率,间接缓解了头晕。
2. 绝对不能吃或需谨慎吃阿司匹林的4类老人
阿司匹林有出血风险,不是所有老人都能用,以下情况必须警惕:
- 有出血倾向的老人:比如牙龈经常出血、皮肤一碰就瘀青、有胃溃疡(尤其曾出过血)、正在吃其他抗凝药(如华法林),吃阿司匹林会大大增加出血风险,可能导致胃出血、脑出血;
- 血压控制不好的老人:比如收缩压经常超过160mmHg,此时吃阿司匹林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需先把血压稳住再考虑;
- 有哮喘或严重胃病的老人:阿司匹林可能诱发哮喘发作,或刺激胃黏膜加重溃疡;
- 头晕原因没查清的老人:如果没做检查就盲目吃,可能掩盖真实病因(比如脑梗早期头晕),延误治疗。
四、关于两种药的3个核心误区:很多老人都踩过坑
1. 误区一:“吃了归脾丸+阿司匹林,头晕就不用去医院了”
这是最危险的误区!很多老人觉得“吃了药头晕减轻,就不用查原因了”,但实际上:
- 归脾丸缓解的是“症状”,如果气血亏虚的根源没解决(比如胃肠道出血导致贫血),停药后头晕还会反复;
- 阿司匹林只是“预防”,如果已经有严重血管狭窄(比如颈动脉狭窄超过70%),单靠阿司匹林不够,可能需要手术或其他治疗。
无论吃哪种药,都必须先去医院查清楚头晕原因(比如做血常规、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头颅CT),让医生判断是否适合用药,不能自己“凭感觉吃”。
2. 误区二:“归脾丸是中成药,没副作用,能长期吃”
归脾丸虽温和,但长期盲目吃也有副作用:
- 脾胃虚弱、容易腹胀的老人:归脾丸里的熟地黄、党参偏滋腻,长期吃会加重腹胀、消化不良;
- 体内有湿热的老人:比如口苦、舌苔黄厚,吃归脾丸会“助湿生热”,导致口干、便秘。
一般建议:归脾丸按医生指导吃1-2个月,症状缓解后就停药或调整,不能像“保健品”一样天天吃。
3. 误区三:“别人吃了有效,我吃也一定有效”
每个人的头晕原因和体质不同,比如:
- 张阿姨的头晕是气血亏虚,吃归脾丸有效;李阿姨的头晕是耳石症,吃归脾丸就没用;
- 王爷爷有颈动脉斑块,吃阿司匹林合适;刘爷爷有胃溃疡,吃阿司匹林就有出血风险。
千万别“跟风吃药”,别人的“有效药”可能是你的“风险药”。
五、老人头晕的“正确应对步骤”:先查原因,再对症处理
想让老人头晕得到有效缓解,不是“记两种药”这么简单,而是要做好以下3步:
1. 第一步:先做“3个基础检查”,明确头晕原因
无论头晕轻还是重,都要先做这3项检查,排除危险情况:
- 测血压:排除高血压、低血压波动导致的头晕(建议早晚各测一次,连续测3天);
- 查血常规:看是否有贫血(气血亏虚的重要指标);
- 做颈动脉超声:看是否有颈动脉斑块、血管狭窄(判断是否有血栓风险)。
如果这3项检查有异常,再进一步做头颅CT、耳石症筛查等,找到头晕的“根”。
2. 第二步:根据原因“对症用药”,不盲目搭配
- 如果是气血亏虚(血常规提示贫血,伴随乏力、脸色苍白):在医生指导下吃归脾丸,同时调整饮食(多吃瘦肉、鸡蛋、菠菜等补铁补血的食物);
- 如果是血管堵塞风险高(颈动脉有斑块、有高血压高血脂):在医生评估后吃阿司匹林,同时控制基础病(按时吃降压药、降脂药);
- 如果是其他原因(耳石症、颈椎病、高血压波动):别吃这两种药,而是针对性治疗(比如耳石复位、颈椎理疗、调整降压药)。
3. 第三步:日常做好“3个习惯”,减少头晕反复
- 缓慢起身:老人晨起或久坐后别突然站起,先坐30秒,再缓慢站起,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头晕;
- 均衡饮食:别挑食,多吃蛋白质(鸡蛋、牛奶)、蔬菜(菠菜、西兰花),避免因营养不良导致气血亏虚;
- 定期监测:有基础病的老人,每周测2-3次血压、血糖,每半年查一次血脂、颈动脉超声,及时发现问题。
归脾丸和阿司匹林是“对症的好药”,但绝非“老人头晕的万能药”。用对了,它们能帮老人缓解不适、降低风险;用错了,可能伤身体、延误病情。记住:老人头晕的关键是“先查原因,再对症处理”,别盲目跟风吃药,更别觉得“吃了药就不用去医院”。如果老人头晕反复或加重(比如伴随肢体麻木、说话不清),一定要立即就医,这可能是脑梗等危险疾病的信号,千万别耽误!#上头条 聊热点#
- 上一篇:确实是温州数一数二的
- 下一篇:血色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