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跪地急救晕倒老人,老人离世4天后,对方家属全城举横幅找她
发布时间:2025-11-14 10:46 浏览量:2
2017年4月18日,西安街头一老人骑车晕倒,曾学临床的吴一帆跪地心肺复苏施救,老人仍离世,4天后家属举横幅全城找她致谢
那天午后闷热,路口的红灯刚跳转,一位骑车的老人忽然往旁边一歪,人和车一起倒下
路人停住脚,有人掏手机报了警,有人往前挪一步又退回去,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说白了,大家都怕自己弄错了
一个扎着马尾的年轻女孩从人群里挤出来,她把肩上的包塞给旁边小伙子,膝盖一弯直接跪在地上,呼吸、脉搏、瞳孔,她一项一项查
她判断更像心脏问题,于是开始按压与人工呼吸,动作稳、节奏准,几乎没抬头
几次按压后,老人口腔有异物涌出,她赶紧把老人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
救护车到了,她和医护一起把老人抬上车,车门合上,她才回过神来
换句话说,她做了该做的事,然后悄悄离开
回到公司,同事们一句“听说刚才有人晕倒”,茶杯还冒着热气,她没露声色,
桌上文件静静摊着,心里却惦记着那位陌生人的呼吸
几天后,她在报纸上看到老人离世的消息,情绪一下垮了,觉得自己不够
这种自责,不夸张,很多人都有过:我做了,但还是没能把人留住
更扎心的是,现场视频被路人传到网上,点击迅速攀升
镜头里,她跪在地上,一按一按,周围人屏住气看
老人的家属也看到了视频,他们决定找到她,当面说一声“谢谢”
2017年4月21日,家属在事发地点举起红底白字的横幅——“寻找西安最美女孩”
他们站在路口询问路人,横幅晃动,嗓子喊哑,这一幕也被更多人看见
有人说,办后事已经够忙了,何必再寻人?
家属的回答很朴实:恩要当面谢,这辈子放心
吴一帆一开始是犹豫的
她的想法很简单:救人是本能,别把自己推到台前
但她也明白,对方在失去亲人后仍在寻找她,这个心意不能辜负
第二天,她去和家属见面
约定地点不复杂,普通的街角,花坛里土还湿着
她刚走近,老人儿子就快步迎上来,紧紧搂住她,哭得毫不遮掩
“找不到你当面说感谢,我们一家人会一直惦记;
父亲生命的最后遇到你很幸运,你已经尽力了”
这话说完,空气像是松了口气
聊起细节,家属说老人长期心脏有问题,那天恰好没带药
吴一帆的施救,为后续治疗争取了时间,虽然结局仍然让人难过
她安稳地听着,回答不多,更多是安慰和陪伴
临走前,家属齐齐鞠了一躬,谢意很直白
那一刻,她自责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说白了,善良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不缺席
2017年4月23日,媒体报道见面细节,西安市文明委等部门上门慰问
她说:“这很普通,有医学知识的人都会做
做对且有能力,就该去做去奉献”
随后,她被申报并获得“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又在2018年拿到“天天正能量奖”
这些光环并不改变她的日常,只是提醒人们,街头的那跪一次值得被看见
我在意的一点,是大家的顾虑
有人会问:万一救失败了,责任怎么办?
按照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换句话说,法律给了“及时伸手”的底气
这起事件在当年也让不少人开始认真学急救:胸外按压怎么按、人工呼吸怎么配合、何时拨打120
这些知识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关键时刻,每个人都可能是第一响应者
也有细节需要谨慎
有媒体提到她“用嘴吸出异物”,但多家主流报道未提及此点,具体操作以当时现场为准
还有人把她称为“医学生”,也有人写“曾修读临床医学专业”
表述有差异,行业人士也提醒,不必纠结名头,关键在于够专业、敢担当
这类不一致,并不影响核心事实:她确实在路边进行了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并配合医护处置
把它放在更大的图景里看
它激发了社会善意,让“见义勇为”不再只停留在口号里
同时,家属的举旗寻人也把“感恩”这件事讲得很透:不是仪式,是心里那份不愿欠着的分量
和杭州地铁、济南救溺水这些案例相比
这次的不同在于受助者最终离世,施救者仍被真诚感谢,并得到公领域的肯定
这告诉我们,善良的价值不以成败衡量,它的影响常常落在另一端——人心更柔软,城市更有温度
我总觉得,学一点急救,是对自己和别人都负责任
你可能永远用不上,但用上的那一次,就是决定性的一次
如果你读到这里,或许可以在周末抽一个小时,跟着正规平台学按压节奏、学如何判断呼吸、学如何呼叫救援
当我们都多懂一点,路口的犹豫就会少一点
最后想留个小问题:当你遇到类似的紧急状况,会不会迈出那一步?
这不是道德考题,是现实里的选择
也许某个普通的傍晚
你跪下的那十分钟,就能让一个家庭把“谢谢”说出口
愿我们在城市的风里,彼此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