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殴打92岁母亲引众怒!警方火速刑拘,细节令人发指
发布时间:2025-11-13 04:48 浏览量:2
这事儿看得人心里发堵。2025年11月10日晚上6点刚过,在常州武进区嘉泽镇的一户人家屋里,55岁的杨某中和自己92岁的老母亲陈某琴因为一点家常琐事吵了起来。本来谁家锅碗瓢盆不碰个边儿,可谁能想到,这儿子情绪一上来,直接动了手。
网上那段视频,看了好几遍,每一遍都让人心头一紧。那天他在桌前看手机,老太太在旁边说了句什么,也不知道是不是话没合他意,突然就猛地站起来,几步冲过去对着老人头部就是几下猛拍。老人被打得捂着脸往后退,颤巍巍地往里屋走。可他还不罢休,追上去一把把老太太摁倒在地上,动作干脆利落得吓人。然后呢?转身坐回桌边,自顾自吃起东西来,脸不红心不跳,好像刚才啥也没发生。
第二天,也就是11号,这段视频开始在网上疯传。有人说是母子,有人质疑是不是真的,但很快当地警方和镇政府都出来回应了。嘉泽派出所是18时16分接到的报警,几乎第一时间就赶到了现场。调查结果也不绕弯子——确实是亲生母子,因琐事口角升级成肢体冲突。杨某中当场被控制,现在已经被刑事拘留,案子还在进一步查。
老太太送医院做了检查,情况不算太严重,但精神受了刺激。好在其他亲戚及时赶到,把她接回家照看。镇上的妇联和派出所也没闲着,派人上门跟进,说只要老人有需要,随时能对接服务。党委政府也表态了,要给予关爱和实际支持。
你说这人活到55岁,怎么对自己的亲妈能下这种手?小时候她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年纪大了反而成了你发脾气的对象?监控冷冰冰地记录下来那一幕,不光是家庭悲剧,更照出了某些人心底的冷漠。网上吵翻了天,有人说教育缺失,有人说心理问题,可再多解释也盖不住一个事实:这是违法的事,更是违背人伦的恶行。
有时候想想,一个家门关起来的争吵,怎么会演变成这样的暴力?我们总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当拳头落在老人身上时,这已经不是家务事了。它成了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一道考题。
这早已不是“家务事”三个字能轻描淡写带过的私域冲突,而是一记狠狠砸向社会良知的警钟。
视频里那个坐在饭桌前、面无表情继续吃饭的身影,与地上蜷缩颤抖的白发老人形成刺眼对比。那一刻,亲情被暴力撕得粉碎,孝道在拳头下灰飞烟灭。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杨某中行凶后的平静——没有懊悔,没有慌乱,仿佛打的不是生养自己的母亲,而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陌生人。这种冷漠,比暴力本身更可怕。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行为,是偶然的情绪失控,还是长期积怨下的爆发?是个人心理扭曲,还是家庭关系早已病入膏肓?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起因不过是“家常琐事”,可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摩擦,在缺乏沟通、尊重与边界感的家庭中,日积月累成了压垮理智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无论原因如何,动手打人,尤其是对一位92岁高龄、行动迟缓、毫无反抗能力的母亲,都绝无任何借口可言。
值得肯定的是,当地警方反应迅速,依法刑拘涉事男子,镇政府、妇联也及时介入,为老人提供后续保障。这种“零容忍”的态度,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家庭不是法外之地,尊老敬老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律底线。《反家庭暴力法》早已明确规定,老年人同样受法律保护,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都将依法追责。
然而,制度的响应再快,也难以完全抚平老人心灵上的创伤。陈某琴或许余生都会活在那天傍晚的阴影里——那个她亲手喂大、曾唤她“妈妈”的儿子,竟成了最让她恐惧的人。这提醒我们,预防远胜于惩处。社区网格员、邻里守望、老年关爱热线……这些看似微小的社会支持网络,恰恰可能是阻止悲剧发生的关键一环。如果早有人察觉这对母子关系异常,如果早有社工上门调解,如果杨某中的情绪问题曾被关注和疏导,结局会不会不同?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在一个老龄化加速的社会,我们是否真正做好了“善待老人”的准备?不仅是物质供养,更是精神尊重;不仅是家庭责任,更是社会共识。当“养老”变成负担,当“孝顺”沦为口号,暴力便有了滋生的土壤。
如今,杨某中已被刑拘,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审判。但这场风波不应就此落幕。它应当成为一次全民反思的契机——关于亲情的边界,关于情绪的管理,关于对弱者的守护,更关于我们每个人心中那条不可逾越的人伦底线。
”明朝时,子殴母,无伤杖一百徒三年,有伤即斩刑,致死则凌迟; 清朝时,子殴母,无伤绞监候,有伤斩立决,致死凌迟。“
”我母亲今年五月分走了97岁,她在时我样样顺老妈心,她监走前几天和我说你是大孝子,我和她说儿应该的她走了我到今没走出来,我当时想我愿用我生命换老妈百岁“
”我今年56岁。我妈今年83岁。是一名精神病患者。我天天被我妈欺负,被我妈打骂。尽管如此,我依然觉得很幸福“
”打母亲肯定是不对的。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的老人年龄一大,思想顽固,执念,无法沟通,后辈也很难理解其精神世界,分岐、意见想法不一。后辈也无奈“
这起“男子殴打92岁母亲”的事件,撕开了家庭温情的表象,暴露出人性深处令人痛心的裂痕。法律会给出裁决,舆论也会逐渐平息,但留下的拷问不应被遗忘:当亲情失守、孝道蒙尘,我们每个人是否都还能守住那条“不伤害至亲”的底线?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愿每一位老人都能被温柔以待——因为善待他们,就是善待未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