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名低龄老人社工志愿者与高龄老人结对子!哈尔滨市道里区这一社区打造“银龄互助”样本

发布时间:2025-11-17 23:02  浏览量:1

他们不仅能懂老年人的沉默,更能理解老年人的孤独,相近的年龄、相似的人生阶段,让他们成为了老年人可信任的“情绪树洞”……在哈市道里区经纬街道东段社区,一种“以老护老”的志愿服务新模式,织就一张密实的社区养老幸福网。记者来到这里了解到,该社区107名低龄老人志愿者与60名高龄失独长者成功结对,用“银龄互助”的方式,书写着邻里相亲的温情篇章。

破解养老服务难题,搭建“银龄互助”服务框架

针对道里区经纬街道东段社区老龄化严重的现状(3710名常住人口中老人占45.8%),且年轻志愿者多因上班、照顾家庭,难以抽出时间参与养老服务,社区组建了40余人的“银发志愿服务队”,通过“社工带骨干、骨干带志愿者”的培训模式,让低龄老人志愿者从“有热心”到“懂专业”。

社区负责人谢雨汐表示,社区低龄老年志愿者的年龄区间,并无绝对明确界限,大致以退休年龄为基础起点,即女性55岁、男性60岁,多数志愿者集中在65岁到72岁之间;即便部分志愿者岁数稍大,只要身体机能良好、有服务意愿,也会纳入其中,“我们更倾向于结合身体机能和心理年龄来区分,而非死守固定数字”。与之相对,社区帮扶的高龄老人,大多为70岁以上,部分甚至已八九十岁,正是最需要照料与陪伴的群体。

一份特殊的邻里情:那丽娟与癌症邻居

“能帮一点,心里就踏实一点。”志愿者那丽娟正蹲在邻居床前,小心翼翼地用棉签蘸着温好的盐水,轻轻擦拭老人外露的肿瘤创面。她的这位邻居,是位年过七旬的失独高龄老人,半年前确诊晚期乳腺癌时,因身边无亲无故、满心畏惧手术风险,执意拒绝治疗,短短数月病情便恶化到肿瘤外露、稍动就疼的地步。看着老人蜷缩在床上、连饭都懒得吃的模样,那丽娟没等老人开口,就主动扛起照料担子。起初换药,老人疼得直冒冷汗,她也手忙脚乱,后来反复查资料、向社区医生请教,摸索出“热盐水浸润”的温和方法——先把盐水晾到不烫皮肤的温度,再用纱布敷面软化结痂,换一次药近40分钟,全程屏气放轻动作,生怕弄疼老人。饮食上,她更是费足心思,亲自去菜市场挑新鲜食材,小米粥加山药、青菜煮软少盐,看着老人一口口吃完,她总笑着说:“只要你爱吃,我下次再做。”相处久了,她还成了老人的“情绪树洞”,听老人聊过往、陪老人解忧愁,“我们都是老人,我知道她需要什么,不是我帮她,是我们互相陪着,她有了依靠,我也多了牵挂。”

一次敲门一份守护:李君与失独王奶奶

另一边,“咚咚咚,王奶奶,我是李君,来看看您!”每天9时,65岁的志愿者李君,都会准时站在80多岁的失独老人王奶奶家门口,轻轻敲三下门。王奶奶和老伴曾共同签署遗体捐献协议,老伴离世后便搬去侄子家暂住,侄子侄媳虽孝顺却无暇多陪,加上耳背严重,老人常坐在窗边发呆,连门都不怎么开。李君第一次走访时,见老人头发凌乱、桌上放着凉透的早饭,便主动定下“敲门约定”:轻轻敲门不打扰,王奶奶想开就开,不想开也绝不勉强。若是屋里很快传来“来啦”的回应,她就笑着等门开;要是没动静,就隔两分钟再敲一次,直到听见老人挪步的声音才放心。有次敲门没回应,她慌得赶紧联系社区与老人侄子,后来才知老人睡熟没听见,从此她敲门时又多了句叮嘱:“您要是歇着,就哼一声,我知道您好好的!”如今,王奶奶听见敲门声会主动开门,还会提前煮好热茶等她,两人要么写着聊、要么大声说,哪怕一句话重复几遍,满是暖意。“失独老人最怕被遗忘,我们多走一步、多问一句,就是给他们的踏实。”李君常说。

遇到突发情况时,她们更是雪中送炭的人

除了平日的细心照顾,这些社区志愿者更是老人遇到突发情况时的“救心丸”——既能在危急时刻守住生命防线,让老人心中有底、不怕无人管;也能在生活遇困时伸出援手,凭丰富经验帮老人协调解决难题。

道里区经纬街道东段社区党委书记谢金姝向记者讲述了两件让她印象尤为深刻的事。其中一位独居大爷,女儿远在外地工作。去年冬天,大爷白天莫名觉得浑身燥热,吃了冰棍仍不解渴,9时许又向邻居要了冻梨,一连吃了三个。到了18时许,志愿者上门探访,无论怎么敲门都无人应答,当即警惕可能发生意外,并向社区求助,社区一边紧急联系开锁师傅,一边第一时间通知大爷的女儿。门打开后,众人发现大爷躺在沙发上抽搐,眼睛虽能转动,却无法说话,志愿者立刻拨打120,还细心为大爷裹上大衣送医。大爷女儿连夜订机票赶回,医生表示,大爷是突发中风,万幸送医及时,抢救十分成功。事后,大爷女儿反复道谢,感慨“远亲不如近邻”。

另一件事,关乎一位处境艰难的老人:他年事已高,还要独自照顾两名有智力障碍的子女。一次,老人家中下水道突然堵塞向社区求助。志愿者立刻联系了维修人员上门,检查后发现,下水道里卡着一块拳头大小的铁块,若铁块继续往下流,不仅会造成更大范围堵塞,还可能引发管道破损,后果不堪设想。维修人员格外小心,最终用吸铁石将铁块成功取出。看着通畅的下水道,老人双眼泛红,拉着志愿者的手不停道谢。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银龄互助”项目已帮扶60名独居高龄老人,107名低龄老人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过5000小时。专业社工开展的8场培训,不仅规范了服务流程,更挖掘出老人更深层次的需求。

谢雨汐介绍说,“银龄互助”模式既缓解了专业养老服务力量不足的压力,又让低龄老人实现了“老有所为”,在社区内形成了良好的养老互助氛围,特别是为失独老人带来了心灵慰藉和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