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家属曾建议开医院证明,株洲涉事银行以内部规定为由,拒绝
发布时间:2025-05-16 13:49 浏览量:11
“当规定凌驾于人性,谁该为逝去的生命负责?”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4年5月,湖南株洲一家农业银行内,一位病重老人被家属抬进营业厅办理密码重置业务。几小时后,老人因体力不支离世。这场悲剧迅速引发全网热议,银行的流程与人的生命,究竟孰轻孰重?
老人姓李,72岁,株洲本地人,年轻时是工厂技术员,退休后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偏瘫,长期卧床。
图片来源于网络
5月14日,女儿发现父亲存折密码输入错误三次被锁定,急需5万元支付医疗费。她向银行说明父亲病重无法行动,但工作人员坚持“密码重置需本人到场”。
家属曾提议由社区或医院开具证明,甚至愿意提供病历、身份证等材料,但银行以“内部规定”为由拒绝。情急之下,女儿和女婿用轮椅将老人推至银行。目击者回忆:“老人头都抬不起来,脸色惨白,呼吸微弱。”
图片来源于网络
银行的说法
银行事后回应称,家属未明确告知老人病情危重,且工作人员曾建议“改日再办”,但家属执意留下。然而,现场视频显示,老人被要求进行人脸识别时已明显不适,银行却未启动应急预案。
家属的控诉
女儿哭诉:“我们说了父亲病得很重,但他们只说‘规定如此’。”邻居证实,老人近年多次住院,“连翻身都要人帮忙,怎么可能亲自到银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的撕裂争论
支持银行方:认为规则不可破,否则会滋生冒领风险。“如果随便一个人说家属病重就能取钱,银行怎么防范诈骗?”
谴责银行方:质问“人命关天,就不能特事特办?”有网友举例,其他银行对重病客户提供上门服务,“技术手段早该跟上人性化需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3年,某地一名癌症患者被要求到银行激活社保卡,最终在排队时晕倒;更早之前,还有瘫痪老人被抬至派出所办理身份证……这些事件共同暴露一个问题:公共服务在面对弱势群体时,是否缺乏弹性?
反观部分银行的进步做法:某国有大行对80岁以上客户提供“绿色通道”,部分网点配备移动终端,可上门办理业务。两相对比,凸显了服务意识的差距。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当地银保监局已介入调查。银行发布声明称“将优化特殊客户服务流程”,但未直接回应此次操作是否失当。
老人家属要求银行公开道歉并赔偿,法律界人士指出,若证实银行过错与死亡存在因果关系,家属可主张侵权责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场悲剧的影响远超个案。它迫使公众思考:当技术、规则与人性冲突时,我们是否过度依赖冰冷的程序,而忘记了服务的本质?
俗话说的好,“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以后能不能,不同情况灵活应对。如果银行能多问一句“老人需要什么帮助”,而非机械重复“请本人到场”,结局是否会不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事后整改,更是从根本上重构服务逻辑:能否以“证明本人意愿”替代“本人到场”?能否通过远程视频、社区联核等方式兼顾安全与便利?
“若下一次躺在轮椅上的,是我们的父母,又该如何?”
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